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日新月異,開放式發展道路歷經曲折,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漸進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能源發展突飛猛進,經歷了非凡巨變,能源行業整體實現了從跟隨到并行,再到領跑,中國能源企業的成長有目共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國際合作,在部門架構、政策研究、機制構建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為推動我國能源國際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迅猛發展,合作更趨綠色清潔。
在能源技術飛躍的帶領下,能源國際合作信心增強,動力強勁,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模式逐漸升級,合作結出碩果累累,也使得能源企業從之前在國際上默默無聞到如今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在踐行國家“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的同時,推動深度國際能源合作。
一、國際能源合作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和企業實力增強,中國國際能源合作在能源安全、技術進步、企業發展以及標準制定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進口能源多元穩定,國際合作全面
隨著我國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能源進口較快增長,品種不斷優化、多元。原油進口量從1990年的59千桶/日(kb/d)增長到2016年的7620千桶/日(kb/d),年復合增長率21%。天然氣從零進口增長到年進口75014千噸油當量(ktoe),年復合增長率51%。煤炭進口從1990年的1036千噸油當量(ktoe)增長到2017年的145253千噸油當量(ktoe),年復合增長率2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供給實現了穩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蒙古、俄羅斯及菲律賓煤炭進口路徑,以及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電網等領域國際合作全面拓展。
圖1:中國能源進口情況
在油氣領域,中國一直重點關注主要石油資源產地和關鍵能源運輸渠道,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環節,來確保充足、穩定的能源供給。
目前,中國油氣企業與世界主要的油氣生產國都有合作關系。例如,中國與中東地區的合作規模一直較大,合作領域也從最初集中在煉化業,拓展至油氣產業上下游領域;中國通過直接投資、并購以及參股控股方式,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開發進行投資;同時,中國高度重視與中亞國家開展能源深加工領域的合作,中國油企一方面積極建設資源東道國已有優質項目配套工程,另一方面對這些國家技術陳舊的煉廠進行升級改造;在中非能源戰略合作中,油氣領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拓展,從最初的下游能源商品貿易延伸至中上游的勘探、開發和技術支持領域。
圖2:中國原油進口來源變化(2012vs.2018)
(二)技術引進、跟跑到部分技術引領、輸出
我國能源合作理念不斷升級,從過去以自我為主的滿足供應安全向更加注重多元的協同保障能源安全轉變,從單純的能源合作向積極探索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邁進。持久、穩定和高效的技術合作成為能源國際合作領域的一大重點。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自主創新的中國能源技術基礎比較薄弱,核心和關鍵技術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一些關鍵技術和裝備依賴于國外引進。隨著中國能源科技水平的顯著提高,能源科技進步在促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保證能源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能源變革成效和技術進步令全世界矚目,在深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方面,已經做到了“引技引智”并舉,國際能源技術合作力度不斷加大,推動了能源產業對外深度融合。中國能源企業的發展也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追求質量,從資本輸出轉變為技術和人力輸出,從過去被動適應國際貿易規則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定價中心的建設。
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與各個國家分別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技術合作,從2006年引進美國西屋公司AP1000第三代核電技術,到2012年與丹麥合作開發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目前,中國核電、光伏發電、風力發電以及相關設備制造均居全球較高水平,引領世界相關產業發展,并出口中巴經濟走廊、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孟中印緬和中東。
例如,中國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在光伏產業的合作極為緊密,互動頻繁;中國與歐洲一直重點關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共同參與推動全球能源在各項議題上加強合作;中美能源戰略合作以新能源為主,合作重點大多集中在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等領域。
中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世界領先。中國核電建設從低國產化率,到抱團出海,產業鏈已經走向世界。大亞灣建設之初,國產化率只有1%,完全依賴法國進口和技術指導。1997年嶺澳核電站一期開始建設時,國內企業承擔核電設備的部分制造任務。此后,設備國產化率從嶺澳一期的30%,到嶺澳二期的64%,再到“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
中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世界領先。在中東地區,中國對核電產品進行了推介和市場開發,并有望成為技術提供方;中歐也在核電領域進行了有效合作。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中廣核集團,在國際能源合作領域成績斐然。
作為首次進入西方發達國家核電領域的中國企業,中廣核2016年與法國電力集團、英國政府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并將使用中國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英國核電項目的良好示范效應下,中廣核聯合體已先后與20余個國家的對口企業或政府主管部門簽署核電合作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意向書,繼續擴大國際市場的布局。隨著“華龍一號”在英國落地,將有更多高端裝備制造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跟隨中廣核走向世界。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各國在人才培訓方面的合作,并鼓勵中國能源專家和智庫為深化國際能源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通過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相互投資、開放市場等手段,我國能源裝備研發和制造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可以幫助合作國以較低的成本增加能源供應、實現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比如我國的清潔煤、乏燃料處理,智能電網以及新能源技術等。
(三)參與國際能源標準制定
標準是國際合作、互聯互通的通用語言,是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
為實現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國家電網深度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中國標準更多地向國際標準轉化。國家電網已累計立項國際標準69項,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交直流、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十余年來,中國特高壓輸電整套技術標準在全球贏得廣泛贊譽。
2015年3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正式發布文件,中國主導的IEEE1888能源互聯網標準通過ISO/IEC最后一輪投票,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產業首個ISO/IEC國際標準。IEEE1888標準又稱泛在綠色社區控制網絡標準,是能源互聯網領域的“TCP/IP”標準。通過IEEE1888標準,將電、水、氣等能源數據化,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達到提高能效、節能減排等目的,并形成包括終端產品、匯聚產品、多協議網關產品、存儲系統、智能分析平臺、可視化界面、認證與安全系統、網管和計費系統、系統集成、認證與測試、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等在內的產業鏈。
2019年7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主導發起的《智能配變終端技術規范指南》(標準編號為IEEEP2815)正式獲批立項,成為國家電網首個泛在電力物聯網國際標準。而在電動汽車充換電領域,國家電網公司主導制定的我國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成為世界四大標準體系之一。
掌握國際標準制訂的主導權,不僅拓展了國家電網參與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使得中國參與國際能源電力事務的能力、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作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全球可持續電力合作組織(G-SEP)等國際組織的核心成員,國家電網始終致力于推動各成員之間的務實交流與合作,并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供平臺。
油氣領域的國際標準同樣佳音不斷。2018年7月2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主導制定的《橡膠灰分的測定第2部分:熱重分析法(TGA)》,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官方網站正式發布。該標準是中國石油煉化領域自主制定的首個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橡膠行業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彰顯了中國石油作為世界主要合成橡膠供應商的技術實力。
2019年5月15日,《石油天然氣工業管道輸送系統用耐蝕合金內覆復合彎管和管件》兩項國際標準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投票正式立項,這是我國首次主導制定石油管材國際標準。2019年5月10日和16日,由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牽頭制定的ISO19345-1《管道完整性管理規范—陸上管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和ISO19345-2《管道完整性管理規范—海洋管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國際標準分別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油氣管道管理技術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標志著管道完整性管理實現標準化,具備在全世界推廣應用的條件。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列標準是中國油氣管道行業首次主導起草的ISO標準。該標準的發布,提升了中國油氣管道企業的標準話語權,為“一帶一路”地區管道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標準指導,有利于保障我國能源通道安全。
天然氣領域領銜制定了三項國際標準。2014年10月,正式通過了ISO16960《天然氣-硫化合物的測定-用氧化微庫侖法測定總硫含量》國際標準。2017年10月,正式通過了ISO20729《天然氣-硫化合物的測定-用紫外熒光法測定總硫含量》國際標準。2018年10月,正式發布了ISO20676《天然氣-上游領域-用激光光譜法分析硫化氫含量》國際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天然氣上游領域硫化氫含量分析方法的國際標準,有助于我國與其他國際石油公司在含硫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檢測數據的雙方互認,同時該項國際標準支持國家環保政策,為天然氣產品清潔升級提供技術標準支撐,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天然氣領域的話語權。
(四)企業發展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
從1989年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上榜,到2019年129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榜單,隨著中國經濟的巨大飛躍,中國企業越來越強大,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飛速增長,營收門檻逐漸攀升。
2019《財富》發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國共有129家企業上榜,超過雄霸榜首超過20年的美國(121家)。其中,來自工業能源行業的公司占了三分之一,共有46家企業。榜上排名第二的是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國家電網分別位居第四、第五名。此三家中國企業已連續多年位列世界500強榜單前十名。另外,在新上榜或重新上榜的中國公司中,共有5家企業來自工業能源行業,占了中國新上榜企業總數的近四分之一。
2000年以來,有150余家中國公司曾入圍過世界500強榜單,從2000年金融貿易電信能源汽車等行業的11家大型央企,到如今覆蓋行業擴大到信息技術、醫藥生物、交運物流等領域,越來越多國企民企亮相500強榜單。然而中國公司多集中在能源礦產(包括石油電力及煤炭等細分行業)、金融(以銀行險企為主)、工程建筑等領域,信息技術、商業貿易等公司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電力領域“走出去”初期,中國大多采取從國際跨國公司承包的施工項目中進行專業技術承包或業務分包的模式進入國際市場。在市場不斷拓展后,中國開始通過運用EPC、BOT、BOOT等承包方式開展獨立經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多來,得益于企業對技術鉆研的精益求精和對質量的多維度追求,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矯健。
中廣核風電、太陽能、水電、氣電、熱電聯產、生物質能及燃料電池等多種清潔能源項目,已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6大洲、16個國家。圍繞“一帶一路”形成多個高質量區域利潤中心和發展平臺,在東南亞、埃及、孟加拉、法國、韓國等國家及地區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在巴西等國家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同時,中廣核也將自身對安全的堅守和對質量的追求,傳遞給國內的核裝備制造企業。
國家電網國際化業務表現亮眼。截至2018年底,公司境外投資總額超過210億美元,境外資產總額達655億美元,投資運營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骨干能源網,投資的輸變電工程遍及了更多國家和地區。
三峽集團在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國際資產超過1千億人民幣,裝機超過1700萬千瓦;是巴西繼巴西國電之后的第二大發電供應商,在巴西電力供應中占比超過5%;是葡萄牙國家電力公司第一大股東,該公司占葡萄牙GDP的10%。此外,三峽集團橫向與世界銀行聯合成立平臺,在巴基斯坦成立三峽南亞投資有限公司。
(五)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并購概況
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并購從無到有,企業海外并購的目標區域更加多元化,特別是“一帶一路”相關區域并購增長勢頭明顯;民營企業海外并購參與程度提升;能源企業海外并購專業化程度增強,市場化運作水平更高,融資方式也更加多元。
圖3: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與交易價值(億美元)
表1: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并購前十大交易(2000~2018年)
二、未來國際能源合作方向與機會
未來國際能源合作的方向和機會與國際能源資源配置和各國的能源訴求密切相關。隨著能源資源配置全球化,全球能源供需互利共贏的意愿加強。盡管各國利益博弈仍將持續,但安全可靠、清潔高效、市場穩定已成為各國能源發展的共同目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際能源合作的價值衡量標準也由保障個體安全向促進共同安全轉變。由少數國家掌握話語權的舊的國際能源秩序正在被打破,國家間平等互利的能源新秩序正待興起。
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持續拓展,在國際間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清潔能源、能源合作機制、技術革新、智慧能源等領域深化國際合作,為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普惠、互利的能源新秩序貢獻力量。未來國際能源合作機會將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
(一)“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能源合作
2019年4月,經“一帶一路”全體成員國協商同意,國家能源局發布《“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原則與務實行動》,提出增進各國能源發展政策和規劃的交流和協作,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能源資源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強能源投資和產能合作,加強能源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各國在清潔能源、能效領域的合作,加強能力建設和人才培訓的合作等六方面的目標。未來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能源合作機會有望在地域性和合作機制兩個層面繼續深化和拓展。
“一帶一路”沿線既是傳統化石能源的富集地區,也是新能源的開發熱點,相關國家國際能源合作需要把握區域特色。中亞、西亞地區是全球油氣資源核心地帶,中國與其合作將圍繞油氣資源開發、輸送、煉化、交易的全產業鏈開展。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電力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人均用電量偏低,中國可以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優勢,在電力生產、跨境電力輸送、電網升級改造等領域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合作,提升當地電能質量和用電質量。中東歐國家重視清潔能源發展,且能源市場化程度較高,可與這些國家進行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領域的合作,同時加強能源市場建設和價格穩定機制方面的交流。
圖4:“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用電情況(2017年)
合作機制層面可以從信息、人才、項目、技術和政策等多個角度入手,逐步推進和深化能源合作。
能源信息收集與共享:建立成員國能源信息部門的溝通平臺,提升能源數據透明度;
人才培訓:擴大能源領域人才交流與培訓,建立專家池;
能源投資與貿易便利化:建立項目市場化合作機制,兼顧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推動能源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
技術創新合作與技術成果共享:利用各自優勢建立聯合研發機制,共同設立研發機構,以及建立成員國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共享機制;
政策溝通與協調:建立成員國能源政策制定的溝通機制,增進相互了解以促進各國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二)清潔能源替代
世界能源正向綠色低碳發展,主要經濟體紛紛制定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加大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能源合作的重點。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項目建設運營經驗和技術儲備,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國以及最大的核電裝機在建國。
太陽能、風能、水電以及核電都是具備“走出去”能力的能源產業。運營境外光伏電站是太陽能國際合作的重要方向,總包商和設備供應商也在探索“投資+運營”的模式,通過投資和運營境外光伏電站,帶動產品出口。中國已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隨著歐美主要國家核能支持率的回升,中國企業有望更多地參與國際核電合作研發,參與世界范圍內核電站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參與核電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和推廣。
(三)綜合能源管理
智慧能源是指應用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能源的生產、存儲、輸送和使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并在大數據、云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實時監測、報告和優化處理,以形成最佳狀態、開放透明、去中心化,并吸收企業、科研機構、院校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綜合性能源管理系統。
出于用電成本和節能環保的目的,智慧能源中的電力管理系統已經有較多的應用。一般電力管理系統也要與相應的節能設備結合使用才能起到最佳效果。能源端主要有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風電、余熱發電、電儲能、儲冷儲熱等供能形式。其應用場景主要是大型園區、工業廠房,此外還包括一些獨立的商業樓、校園、醫院等大型公共區域。
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建設園區已經成為“走出去”的新模式。據統計,截至2018年3月底,中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海外園區數量為99個。未來隨著中國在海外建設園區和工業廠房的項目足跡延伸,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也將滲透工業園區市場。
預計未來將出現一波能源企業針對技術提供商的并購活動。交易背后的驅動力是能源企業需要通過改進分析來管理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此外交易還受到開發新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和測試商業實證的驅動。例如,香港電力公司CLP于2018年投資了位于硅谷的能源管理軟件開發商Auto Grid。
(四)能源市場進一步開放
隨著中國能源市場改革,能源行業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新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限于合資、合作的限制,允許外資獨資開發。新政于2019年7月30日施行。這意味著,石油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將向外資敞開大門。油氣開發進入地上深層、海上深水開發階段,油氣行業面臨新的技術創新需求。對外資開放為中外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契機。通過合作創新的方式,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采技術和開采質量,對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來說是雙贏的合作。
另外,《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9年版)》特別新增了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而中西部地區是國內油氣資源最富集地區,能源行業是重點優勢產業,通過觀察目錄不難發現,基本所有省份優勢產業均包含城市燃氣、熱力和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生物質能開發生產和利用、大型儲能技術研發與生產應用、汽車加氣站建設和運營等,這些產業為中西部地區的國際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間。
(五)國際能源治理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生產及凈進口國,中國位于全球能源格局的中心,且正處于向低碳未來轉型的轉折點。中國在制定低碳清潔能源政策、推動技術進步和降低節能低碳產品價格方面已經對本國和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全球能源治理領域,中國正逐漸走向中心,從跟隨走向引領。
未來中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如利用國際平臺建立能源政策對話機制、開發國際能源組織合作項目、設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國際組織等。
建立能源政策對話機制:借助與IEA、IEF、OPEC、G20、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能源)組織已經搭建的溝通渠道,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加強中國與這些國際組織的政策協調與互動。
打造“一帶一路”能源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但在投資保護、雙邊稅收、貿易、準入、輿論環境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挑戰),亟待改進和完善。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可以借助清潔能源項目的經驗和技術為當地節能減排作出貢獻,打造能源合作命運共同體。
能源轉型經驗交流與技術成果分享: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和能源供應智能化是傳統能源轉型升級的三條路徑。能源轉型有其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中國可以在宏觀政策、財政金融、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等方面與國際合作伙伴進行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