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戈壁68天,94名員工安全在崗工作,累計發電1.81億千瓦時……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魯能集團青海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發電廠負責人曾需要,堅守在高原戈壁,把初心落實在行動上的體現。
“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黨員干部更應沖鋒在前。”作為一名老黨員,曾需要扛起疫情防控責任,堅持疫情防控和穩產發電工作兩手抓,主動克服困難、消除疫情沖擊,穩步推進復工復產。
3月26日一大早,他和同事李海寧戴著口罩,又鉆進了位于儲能電站集裝箱里,巡視檢查。“儲能電站室溫24度,充電正常。”曾需要說,“多發一度電,就能為醫院送去多一份光亮,為企業添一份動力。”
隨著各行業逐步恢復生產,電能需求逐步回升,他組織29名黨員組成攻堅隊。
在光伏風陣、風機之間忙碌,全力做好光伏、風電、儲能、光熱發電場站的設備檢修工作,保障發電設備穩定運行。
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發電廠5萬千瓦儲能電站,是國內最大的電源側集中式電化學儲能電站,有50個儲能集裝箱和25個35千伏箱變組成。“電站要將更多的‘綠電’送出去。”他與同事組成技術攻堅小組,解決電池倉防塵效果差、設備散熱慢的問題,更換防塵網、改造出風口風道,降低設備故障。他與同事分析研究電站運行一年的數據,優化發電策略,調整電站充放電時間,提高電站運行效率。截至目前,電站全年累計放電513萬千瓦時,損耗同比降低4.55%。
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發電廠64名員工,每天行走在海拔3000米的發電機組中,巡視方陣、攀登風機,檢查光伏組件,荒無人煙的戈壁是他們的辦公場所。
春天的格爾木,氣溫逐漸回暖,位于戈壁灘中的多能互補風電場遇到了“汛情”——昆侖山的積雪融化,匯聚成一條條河流,夜晚遇冷結冰,逐漸抬高了河床,河流迅速向風機基礎蔓延。曾需要與同事拎起鐵鍬,頂著寒風加固堤壩,疏通結冰河道近300多米,在附近風電周圍安全區域外修筑了第二道堤壩防線,保障了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
1月20日至3月30日,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發電廠累計發電量1.81億千瓦時,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送去能源擔當。“相比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保障能源安全穩定,是我們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曾需要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