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甘肅省科技廳對外發布《關于組織申報2022年新能源省級科技計劃專項項目的通知》,申報項目包括太陽能熱發電聚光集熱系統動態特性和優化控制研究,以及長周期大型熔融鹽儲能陣列智能控制研究;新型高效太陽能光電轉換和集熱系統、太陽能熱發電高溫集熱、儲熱研究;太陽能高效捕獲、儲存、轉化研究,“光熱+”“光伏+”系列低碳產品研發;太陽能熱發電聚光器和吸熱器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研發等光熱發電與熔鹽儲熱技術相關項目。
下為通知全文:
各市(州)科技局、蘭州新區科技發展局,省直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有關單位:
為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強科技行動戰略部署,加快新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根據《甘肅省新能源關鍵共性技術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特組織2022年新能源省級科技計劃專項項目(項目申報指南見附件),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類別
(一)科技重大專項-工業類。
(二)重點研發計劃-工業類。
(三)中小企業創新基金。
(四)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申報指南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方向請選擇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類別,其它支持方向根據所申報項目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項目類別。
二、申報條件
(一)申報單位應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省內注冊運營1年以上(2021年5月31日前工商注冊)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等,運行管理規范,有相應的研發能力、研發投入、人才團隊和科研保障條件,科研及社會信用記錄良好。
(二)項目負責人應為申報單位在職人員,具有領導和組織開展創新性研究開發的能力;項目負責人在項目實施期內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原則上不得申報。
(三)申報單位同一項目不得多頭申報;同一項目已獲省財政資金資助或已通過其它渠道申請省財政資助的,不得重復申報;同一單位、同一主持人原則上只能申報一個項目。
(四)企業牽頭申報科技重大專項須滿足以下條件:
1.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具備對其承擔重大專項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2.企業創新能力強,具備穩定的研發機構或創新平臺,如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設研發機構、創新平臺等;企業從事研發和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能夠滿足項目實施要求。
3.企業近3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下同)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
4.企業最近一年主營業務收入應達到5000萬元以上,項目總投資應超過1000萬元。
5.企業在上一年及當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無嚴重環境違法、科研嚴重失信行為,且未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
6.企業配套自籌經費總額與申請財政經費總額比例不低于3:1,并提供自籌經費證明材料。
(五)高校、科研院所牽頭申報項目須有合作企業及合作協議(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除外)。
(六)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
(七)涉密項目不得通過網上申報,按照保密有關規定渠道申報。
三、申報流程
(一)網上申報。申報單位登錄省科技廳網站“甘肅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按要求填寫申報材料(網址:https://kjt.gsinfo.cn/program/)。
(二)審核推薦。省屬主要高校、科研機構、中央駐甘等單位直接向省科技廳推薦申報;省屬單位項目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推薦;市州申報的項目由各市州科技局、蘭州新區科技發展局負責推薦。各推薦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做好項目組織推薦工作,指導協助做好材料填報工作,對申請人和申報單位填報信息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審核。
請各推薦單位于2022年5月31日18:00前完成網上審核推薦工作,6月3日前將推薦文件和匯總表送至項目管理第三方機構。
(三)申報材料。申報單位先通過甘肅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項目申報材料及項目電子申報書,經推薦單位審核通過后,申報單位通過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打印并報送紙質申報書(1份),未審核通過項目無需報送紙質材料。
四、咨詢聯系方式
附件:2022年度新能源省級科技計劃專項項目申報指南
甘肅省科技廳
2022年5月13日
附件:2022年度新能源省級科技計劃專項項目申報指南
一、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方向
1.大型風光電基地及關鍵部件智能在線監測、故障診斷、健康狀態評估、預防性檢修與優化控制研究。
2.太陽能熱發電聚光集熱系統動態特性和優化控制研究,以及長周期大型熔融鹽儲能陣列智能控制研究。新型高效太陽能光電轉換和集熱系統、太陽能熱發電高溫集熱、儲熱研究。
3.太陽能高效捕獲、儲存、轉化研究。“光熱+”“光伏+”系列低碳產品研發。
4.氫能開發與利用、氫燃料電池、高效綠電制(儲)氫及系統優化控制研究。
5.核燃料循環利用、釷基熔鹽堆熔鹽儲能高溫制氫等核能綜合利用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熱源及電池制備研發。
6.放射性核素的分離提取、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研究。
7.動力電池材料、光致變色材料、光伏組件新型高效低成本膠膜材料、熔鹽光熱發電吸熱器耐高溫腐蝕材料、儲氫材料、綠電制氫高性能催化劑材料、高性能低鉑或非鉑氫燃料電池催化劑材料、新能源電子銅箔等材料研發。
8.新能源發電的生態環境影響監測評價及碳效益評估研究。
9.高壓大容量功率變換及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研究。
10.風光資源多尺度預測預報研究。
11.生物質高效低成本轉化及生物質能利用研究。
12.中深層地巖熱高效利用研究。
二、裝備制造技術支持方向
1.大兆瓦級風電機組葉片成型關鍵技術、耐風沙防結冰材料裝備高效制造技術、風電塔架配套法蘭制造技術、永磁和雙饋風力發電機制造技術研發。
2.高效光伏電池器件、多類型光伏組件及應用產品、光伏電池組件清潔技術與裝備研發。
3.太陽能熱發電聚光器和吸熱器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研發。
4.超高溫熔鹽泵、氫能源儲運罐加工設備研發。
5.高效大功率綠電制氫電解槽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三、儲能技術支持方向
1.鋰離子儲能電池、新型鎳氫儲能電池關鍵技術。
2.綠電制氫關鍵技術。
3.面向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儲能集群優化布局與協調控制技術。
四、大規模并網與消納技術支持方向
1.復雜氣候與地形特征下新能源集群高精度發電功率預測技術。
2.儲能+新能源機組虛擬同步發電技術。
3.交直流送端電網新能源發電主動支撐技術。
4.高比例新能源與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接入電網穩定運行控制技術。
5.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源網儲直協同布局規劃技術。
五、回收再利用技術支持方向
1.退役風電機組及組件延壽再制造技術。
2.退役光伏組件中貴金屬等提取、回收及綠色制造技術。
3.退役動力儲能電池拆解及全組分回收、凈化與再利用技術。
4.退役風電機組零部件和材料再制造及循環利用標準。
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支持方向
1.面向智慧風電、光伏系統的數字孿生技術。
2.復雜地形風電場智能群控策略技術。
3.風電、光伏電站無人機巡檢、智能IV診斷及光伏組件自動清洗技術。
4.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