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又粗又大AAA片,搡老熟女国产熟妇,肉欲公交车系列500,99噜噜噜在线播放

山東:計劃到2025年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000萬千瓦
發布者:admin |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 | 0評論 | 4421查看 | 2022-06-27 07:51:20    

6月2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基礎設施“七網”建設行動計劃的通知。其中《能源保障網建設行動計劃》指出,計劃中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000萬千瓦。與此前2021年8月19日,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到2025年,建設450萬千瓦左右的儲能設施,儲能規劃增加了500MW。


計劃中提出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全面建成首批“5+2”儲能示范項目,適時啟動新一輪示范推廣行動。加大壓縮空氣儲能示范應用,重點培育泰安等地區新型儲能基地。支持建設獨立儲能設施,推動新能源場站合理配置儲能設施,引導有條件的新能源項目探索制氫應用。鼓勵電力大用戶、工業園區等布局新型儲能,支持家庭儲能示范應用。


引導大工業負荷參與輔助服務市場,鼓勵電價敏感高載能負荷改善工藝和生產流程,提供可中斷負荷、可控負荷等輔助服務。整合居民、工商業、虛擬電廠、儲能設施等各類響應資源,培育靈活負荷聚合商。組織開展智慧樓宇、電動汽車靈活充電及V2G、大數據中心智能調度等需求側響應示范,培育終端用能新模式新業態。到2025年,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4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達到750萬千瓦左右。


原文如下:


能源保障網建設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緊緊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在堅定不移抓好“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改革攻堅”“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基礎上,聚焦“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當前和長遠、省內和省外、政府和市場、城市和鄉村,科學謀劃、超前布局,以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快構建“三鏈兩體系”能源保障網,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實支撐。


到2025年,能源綜合保供能力不低于4.54億噸標準煤。煤炭供應能力不低于3.5億噸,原油供應能力達到1.5億噸左右,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50億立方米以上;電力總裝機達到2.1億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


到2030年,能源綜合保供能力不低于5億噸標準煤左右。鞏固煤炭、原油供應能力,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600億立方米以上;電力總裝機達到3.2億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構建綠色低碳的電力供應鏈。圍繞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發展清潔電力,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實現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穩步發展“外電入魯”,持續完善網架結構,強化電力保障能力。


1.加快推動清潔能源成為電力增量主體。


(1)加快風光“四基地、兩示范”建設。堅持海陸并進、集散并舉,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到2025年,光伏發電、風電裝機分別達到6500萬千瓦、2800萬千瓦;到2030年,分別達到1.25億千瓦、5500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聚焦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以省管海域為重點,加快啟動首批千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逐步推動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探索推進海上風電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2022年,海上風電開工500萬千瓦,建成200萬千瓦左右。到2025年,開工1200萬千瓦,建成800萬千瓦;到2030年,建成3500萬千瓦。海上光伏基地。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示范先行、分步實施”思路,以濱州、東營、濰坊、煙臺等市近海海域為重點,采用漁光互補、多能互補等模式,推動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開發建設。結合海上風電開發布局,在具備條件的海域開展漂浮式海上光伏示范,打造“風光同場”海上清潔能源基地。2022年,海上光伏開工300萬千瓦,建成150萬千瓦左右,啟動漂浮式海上光伏示范工作。到2025年,開工1500萬千瓦,建成12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建成4000萬千瓦左右。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充分利用濰坊、濱州、東營等市的鹽堿灘涂地和菏澤等市的黃河灘涂地,推進風電、光伏、儲能等一體化設計、建設和運營。到2025年,建成1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總開發規模達到2500萬千瓦。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以濟寧、泰安、棗莊、菏澤等市采煤沉陷區為重點,采用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生態治理等融合發展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到2025年,基地光伏發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500萬千瓦。整縣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示范。全面啟動沂水、諸城、嘉祥等70個國家試點縣建設工作,推動黨政機關、公共建筑、工商業廠房和農村居民屋頂等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到2025年,50%以上試點縣達到國家標準,開發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試點縣全部達到國家標準,總開發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百鄉千村”綠色能源發展示范。統籌推進鄉村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化綜合開發利用,打造農村地區用電、取暖、炊事等一體化清潔用能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100個左右“標桿鄉鎮”和1000個左右“標桿村”;“十五五”期間,鄉村綠色能源發展模式得到全面推廣。(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


(2)積極構建核能“3+2+X”開發格局。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海陽、榮成等核電廠址開發建設,積極做好新廠址前期工作,加強儲備廠址保護和研究論證,適時啟動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國家電投集團核能總部研發優勢,大力發展“國和”系列技術,培育壯大集裝備制造、運維服務、人才培養等于一體的核能配套產業鏈,打造“國和”品牌先進三代核能基地。積極安全推進高溫氣冷堆示范推廣,同時探索實施供熱、海水淡化、制氫等綜合利用。到2025年,核電裝機達到57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300萬千瓦以上。穩妥推進核能綜合利用。加快推動海陽核電跨區域供熱,引導后續核電項目開展熱電聯供,推動膠東半島具備條件的地區逐步實現核能供熱全覆蓋。推進海陽核能海水淡化、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海水淡化項目建設,探索推動核能小堆供暖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到2025年,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30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海洋局)


(3)開展地熱能開發利用。加快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開展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和水熱型地熱資源勘查,加快推進淺層地熱能在城市規劃新區、城鄉結合部、重點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供暖、制冷等應用。科學劃定中深層地熱能開采區,大力推廣“取熱不耗水、完全等量同層回灌”“密封式、無干擾井下換熱”等技術,有序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牽頭部門:省能源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


(4)推進生物質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鼓勵現有農林生物質直燃電廠實施供熱改造;科學布局分布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銷售基地,鼓勵發展生物質鍋爐供熱模式。大力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非糧生物燃料生產。支持生物質天然氣試點建設,加快生物質天然氣產業化發展。到202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400萬千瓦,生物質能供暖面積達到35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生物質能供暖面積達到4000萬平方米以上。(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


image.png


2.發揮煤電兜底保供作用。


(1)優化煤電裝機結構。嚴格執行“五個減量替代”要求,采取“上大壓小”“上新壓舊”“上高壓低”方式,適度布局建設大型燃煤熱電機組和高效背壓機組。鼓勵具備條件的機組轉為應急備用電源。在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合理調峰能力前提下,到2025年,煤電裝機控制在1億千瓦左右,形成400萬千瓦左右應急備用能力;到2030年,煤電裝機保持在1億千瓦左右,應急備用能力進一步提高。(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


image.png


(2)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全面梳理煤電機組供電煤耗水平,結合不同機組實際情況,分類施策、分企施策,指導企業科學編制節能降碳改造方案,持續降低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優化煤電機組運行管理,科學制定運行方案,提高煤電機組生產效率和清潔高效發展水平。到2025年,完成煤電機組節能改造1000萬千瓦以上,全省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295克標準煤/千瓦時左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3)實施煤電供熱改造。加大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供熱改造力度,深度挖掘機組供熱能力。整合熱力市場資源,推進大型機組中遠距離供熱,推動供熱覆蓋范圍內落后小煤電機組退出。到2025年,在保證電力熱力穩定接續前提下,基本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30公里供熱半徑范圍內低效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關停整合,供熱改造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


(4)開展煤電靈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電調峰資源,推進現役機組全面開展靈活性改造,新建機組實行靈活性制造,引導燃煤自備電廠參與調峰。到2025年,煤電機組實施靈活性改造1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增加1500萬千瓦。(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3.加快推動燃氣發電項目建設。結合天然氣管網和LNG接收站建設,充分考慮地區電力熱力需求、氣源保障等,優先在負荷中心城市和燃氣管道沿線城市重點布局重型燃機項目。在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區域,結合小煤電機組更新改造,合理布局建設分布式燃機項目。在魯北鹽堿灘涂地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基地,積極發展“風光燃儲一體化”項目。到2025年,天然氣發電裝機達到8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2000萬千瓦。(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4.強化“外電入魯”有力補充。


(1)打造“五交五直”受電格局。在現有“五交三直”外電入魯輸電通道基礎上,加快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適時啟動第五條直流通道建設。到2025年,形成“五交四直”受電格局,接納省外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以上;到2030年,形成“五交五直”受電格局,接納省外電量達到2000億千瓦時左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2)強化“外電入魯”通道電源支撐。重點加快既有直流通道配套電源基地建設,規劃建設魯固直流通道千萬千瓦級“風光火儲”一體化電源基地,加快昭沂直流通道配套電源建設,優化銀東直流通道配套電源結構,持續提高通道送電能力和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深化與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送端省份能源戰略合作,簽訂中長期購售電協議,確保外電穩定送入。到2025年,既有直流通道利用小時數提高到4500小時以上。(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image.png


5.增強電網支撐保障能力。圍繞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省外來電等送出,加快推進煙威電源配套送出、曹州擴建等1000千伏和高地、銀海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完善電力主干網架。加快推進配電網改造升級,實現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能接盡接。建設智能微電網,加快綜合智慧能源發展,推動與大電網兼容互補,促進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在工業園區、大型生產企業和大數據中心等周邊地區,因地制宜開展新能源電力專線供電。提高電網智能調度運行水平,加強全網協同,最大限度保障新能源消納。(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image.png


(二)構建內外協同的煤炭供應鏈。優化省內開發布局,加大省外資源開發,調優煤炭運輸結構,穩定煤炭供應。


6.穩定省內煤炭產量。以濟寧、棗莊、菏澤、泰安等市為重點,鞏固省內產能規模,加快萬福180萬噸/年、永勝45萬噸/年等礦井投產,適時推進曹縣煤田及高莊、大營、小孟井田前期工作。儲備黃河北礦區煤炭資源。加大煤礦“增優劣汰”力度,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產能,持續增加有效供給。“十四五”期間,煤炭產量穩定在9500萬噸左右;到2030年,穩定在8500萬噸左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


7.強化省外支撐能力。聚焦內蒙古、陜西、山西、新疆、甘肅等煤炭富集區域,重點打造陜甘蒙煤炭開發基地。圍繞保障盛魯電廠、靈臺電廠等“外電入魯”配套電源用煤,加快推進楊家坪、邵寨、鷹駿三號等大型煤礦建設。引導省內重點用煤企業與省外開發煤礦簽訂中長期合同。“十四五”期間,煤炭調入能力保持在2.7億噸左右;“十五五”期間,保持在2.4億噸左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


8.提高鐵路運量占比。以推進“公轉鐵”為主攻方向,加快“鐵路+”多式聯運體系建設。實施大萊龍鐵路等擴能改造,充分利用黃大鐵路、瓦日鐵路、新菏兗日鐵路等主要通道運力,穩定省外煤炭調入規模。發揮山東省沿海港口優勢,加快嵐山港、濰坊港等疏港鐵路建設,提高海運接卸能力。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支持年運煤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到2025年,煤炭鐵路運量占調入總量的比重達到40%;到2030年,占比達到50%。(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9.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快選煤廠智能化、無人化改造升級,加大煤炭洗選加工力度,提升煤炭供給質量。應用型煤、高效煤粉等先進加工技術,實現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到2025年,原煤入選率達到85%以上;到2030年,達到90%以上。(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三)構建海陸兼備的油氣供應鏈。加大省內資源勘探開發,加強省外資源調入,補齊油氣基礎設施短板,增強油氣供應能力。


10.形成“常非并舉”勘探開發格局。加強濟陽坳陷、利津洼陷等地區油氣勘探,穩定常規資源儲備;以東營凹陷、沾化凹陷等地區為重點,建設頁巖油勘探先導試驗區,增加非常規資源儲備,到2025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5億噸;到2030年,累計新增2.5億噸。提高勝利油田老區采收率,推動渤海油氣在山東省登陸;加大海上油氣藏開發,打造埕島東部新區百萬噸產能陣地;探索建立東營凹陷、渤南洼陷等地區頁巖油勘探開發示范區,“十四五”期間,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穩定在2100萬噸、4億立方米;“十五五”期間,分別穩定在2000萬噸、4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自然資源廳)


11.布局“4+3+4”沿海LNG接卸基地。圍繞打造千萬噸級沿海LNG接卸基地,以青島港、煙臺港為重點,威海港、日照港、東營港為補充,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設,適時啟動煙臺西港、煙臺欒家口港、濰坊中港等港區后續LNG接收站建設。到2025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500萬噸以上,新增沿海LNG供應能力240億立方米;到2030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3400萬噸,新增沿海LNG供應能力100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12.構建“一網雙環”天然氣管網。加快山東天然氣環網建設,形成輸氣外環。加快泰青威、濟青雙線聯絡線建設,形成輸氣內環。加快中俄東線山東段、LNG外輸管道等建設,推動與輸氣雙環互聯互通,形成全省“一張網”。到2025年,“一網雙環”輸氣格局基本形成,天然氣管道里程達到9000公里,新增管道氣供應能力55億立方米;到2030年,“一網雙環”輸氣格局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管道里程達到1萬公里以上。(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13.打造“港煉直通”原油輸送網。加快日照港、煙臺港等原油碼頭建設,提升原油接卸能力。加快大型原油碼頭疏港管道和煉廠支線建設,完善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等原油外輸通道,推動大型原油碼頭全部實現管道疏港,主要煉廠全部實現管道連接。到2025年,原油管道里程達到6600公里,原油調入能力保持在1.3億噸左右;到2030年,原油管道里程達到7000公里,原油調入能力保持穩定。(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四)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儲備體系。加強煤炭、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高風險應對水平,強化能源應急保障。


14.構建政府和社會并重的煤炭儲備格局。按照“不混淆、不增地、不增線、不增人、不虧損”原則,重點依托省內骨干能源企業,優先利用現有儲備設施,充分利用關閉退出礦井土地資源,新建或改擴建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項目。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建設煤炭儲備設施,增強社會儲備能力。到2022年,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達到1300萬噸、力爭達到1500萬噸;社會儲備能力確保達到2000萬噸、力爭達到2400萬噸。到2025年,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達到2000萬噸,社會儲備能力確保達到3600萬噸、力爭達到4000萬噸。(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


15.完善多層次油氣儲備體系。依托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大型LNG儲備基地,在內陸消費負荷集中區集約規模化建設LNG儲備基地,推進枯竭油氣藏和鹽穴等地下儲氣庫建設,加快構建以沿海LNG和地下儲氣庫儲備為主、內陸集中儲備為輔、其他儲備方式為補充的天然氣儲備格局,形成責任明確、規模適宜、形式多樣、分級調峰的天然氣儲備體系。推動原油加工、進出口企業落實原油社會責任儲備,加快建立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原油儲備體系。到2025年,全省儲氣設施規模達到30億立方米以上,政府儲氣能力達到2.8億立方米;到2030年,全省儲氣設施規模達到40億立方米,政府儲氣能力達到3.8億立方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


16.打造多元協同電力調節系統。


(1)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全面建成首批“5+2”儲能示范項目,適時啟動新一輪示范推廣行動。加大壓縮空氣儲能示范應用,重點培育泰安等地區新型儲能基地。支持建設獨立儲能設施,推動新能源場站合理配置儲能設施,引導有條件的新能源項目探索制氫應用。鼓勵電力大用戶、工業園區等布局新型儲能,支持家庭儲能示范應用。到2025年,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000萬千瓦。(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2)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快推進沂蒙、文登、濰坊、泰安二期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啟動棗莊莊里、萊蕪船廠、青州朱崖、五蓮街頭、蒙陰華皮嶺等項目建設,推動儲備站點滾動納規。開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站點資源普查,適時啟動開發建設。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達到4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200萬千瓦。(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


(3)提升需求側響應能力。引導大工業負荷參與輔助服務市場,鼓勵電價敏感高載能負荷改善工藝和生產流程,提供可中斷負荷、可控負荷等輔助服務。整合居民、工商業、虛擬電廠、儲能設施等各類響應資源,培育靈活負荷聚合商。組織開展智慧樓宇、電動汽車靈活充電及V2G、大數據中心智能調度等需求側響應示范,培育終端用能新模式新業態。到2025年,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4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達到750萬千瓦左右。(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image.png


(五)構建管控有力的安全生產體系。持續開展能源生產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守牢能源保障安全底線。


17.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堅持質疑保守、縱深防御,嚴格落實聯系包保、駐礦監管、安全總監和安全巡查等工作機制,加大“四不兩直”執法檢查力度,持續開展煤礦安全專項整治。全面開展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加快推進煤礦“電子封條”建設,強化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和重大災害治理。強化煤礦安全標準化動態達標,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提升煤礦本質安全生產水平。到2025年,煤礦生產狀態和安全在線監管實現“全覆蓋”,一、二級標準化礦井占比達到90%;到2030年,實現煤礦智能化、遠程化在線監管,一、二級標準化礦井占比達到95%。(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山東局)


18.加強油氣管道保護。持續推進油氣管道保護安全整治行動,重點加強高后果區、高風險段、穿跨越處、密閉空間等地的隱患排查治理。定期開展管道保護業務培訓,提升執法水平。全面推進管道保護智能化建設,對中俄東線、山東天然氣環網等新建管道開展前期智能化設計、施工期數據同步采集,實現數字化移交;對在役管道分類實施數字化恢復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對魯寧線等實施全線提升改造,對泰青威等推進隱患整治、智能巡護、運營調度等功能優化。持續開展管道保護“一法一條例”宣貫,強化社會安全自覺。到2025年,管道高后果區實現24小時動態監控“全覆蓋”;到2030年,管道上方實現24小時動態監控“全覆蓋”。(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


19.加強電力安全運行。完善煤電機組在線監測平臺建設,強化電力運行監測分析和預警調控,提高發電安全運行水平。逐年制定電力電量平衡方案,滾動修訂完善有序用電方案和用戶輪停方案。持續開展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工作,健全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設備隱患排查和風險辨識,統籌推進電力設備檢修,提升設備健康運行水平。完善各類預案,針對性開展應急演練,深化以大面積停電為主要內容的應急處置能力建設,保障大電網安全運行和民生可靠用電。到2025年,供電可靠率達到99.959%;到2030年,達到99.970%。(牽頭部門:省能源局,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省級統籌,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能源保障網建設各項工作,省能源局具體承擔綜合協調等工作。落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各市、縣(市、區)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部門責任和分工,細化目標和任務,確保計劃落地實施。


(二)強化政策支持。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加大對清潔能源開發、能源儲備設施建設等扶持力度。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對行動計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在相關要素資源安排上予以優先支持。大力發展綠色信貸,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在貸款利率、期限、額度上給予傾斜。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推動能源合理化配置。


(三)加強監督評估。加強行動計劃實施監管,定期開展評估檢查,密切跟蹤工作進展,掌握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問題。建立重大項目庫,跟蹤督促項目落地,確保各項行動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榆树市| 陵川县| 灵丘县| 新安县| 阿克陶县| 钦州市| 德州市| 武宁县| 中阳县| 犍为县| 江山市| 利辛县| 浦北县| 盐津县| 沧州市| 商洛市| 万州区| 新宁县| 霞浦县| 锡林浩特市| 灌南县| 永年县| 中西区| 大丰市| 凌云县| 张北县| 科尔| 石狮市| 龙口市| 潼南县| 平凉市| 邹城市| 湖州市| 宜昌市| 沈丘县| 建德市| 香河县| 庆云县| 鹤壁市|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