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PLAZA光熱發電網訊: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帶來了三份提案。主要內容如下:
目前,我國煤電裝機規模達11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6%左右,年發電量占全社會發電量約60%。宋海良指出,煤電在電力調峰調頻和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方面是難以替代的角色,決定了煤電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作為我國電力供應的基礎保障性電源。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如何探索創新綠色“新型煤電”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宋海良認為,要合理規劃未來煤電裝機,特別在中東部和南方等受電地區,選擇煤炭消費集中區、靠近煤炭運輸鐵路和港口等地區,適當布局一批煤炭儲配保障基地,針對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煤電功能定位,對新建煤電在裝備設備、工藝系統層面進行定制化設計和建設。與此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煤電企業融資能力。推進煤電聯營兼并重組,積極推進“煤電+新能源”融合發展。
新型儲能能夠突破傳統電力供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變革傳統電力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構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技術。
“當前,新型儲能電價機制、盈利模式還不明確,收益方式相對單一,影響了項目投資積極性。”宋海良建議,探索建立新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和容量市場,合理體現儲能設施的裝機經濟效益。推動現貨市場逐步放開市場價格上限約束,允許儲能等高成本靈活性資源通過短時高電價盈利,明確電儲能輔助服務市場準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各種類型的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在條件成熟時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空間。
從產業角度來看,亟待加快推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與創新鏈。“當前各類新型儲能技術普遍處于實驗示范或商業化初期,仍需加大技術攻關力度與技術集成。”宋海良建議,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國有企業通過產業聯盟、產業鏈鏈長等形式開展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核心材料研發攻關,加大產業化應用支持力度,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圍繞新型儲能全產業鏈不同環節,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儲能“專精特新”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水平協同發展。
針對新型儲能商業模式困境,宋海良建議,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探索新型儲能在支撐新能源基地規模化外送、緩解電力供應壓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等應用場景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儲能融合協同價值。對企業探索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做好儲能參與各類市場的統籌設計,實現有效銜接,引導獨立儲能運營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導和盈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