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電力系統穩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完善合理的電源結構。
在我國電力系統長期發展實踐中,電力系統穩定工作始終立足我國能源基本國情,保障了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然而,近年來,我國能源電力發展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家先后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對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構建穩定電力系統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穩定的電力系統需多種技術協同
當前,隨著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新能源發電裝機大幅增長,電力電子設備高比例接入,特別是新能源電力電子設備大量替代常規旋轉同步電源,導致系統轉動慣量大幅減小,故障形態及連鎖反應路徑更加復雜,故障特性難以預測,電力供需失衡引發頻率、電壓等穩定問題風險增加,現有調度體系、安全管控模式難以匹配。
西門子能源電網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鐘孝泰表示,要使能源具備可獲得性、經濟性、可持續性、安全性,這意味著巨大的挑戰。“能源的分布是極為不均的,生產區、生活區和能源所在區并不保持一致,因此,想要電力系統穩定,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和接入可再生能源,要解決化石能源短缺的問題;其次要大力發展和構建遠距離的輸電;最后要發展儲能,增強新型電力系統的電網穩定性。”
華能集團可再生能源領域首席專家郭辰指出,最重要的技術是電站儲能。“就光熱型熔巖儲能技術而言,光熱和光伏在一定配比下的運行,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熱點,工商業儲能作為分布式儲能用戶側的典型應用,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領域。”
此外,還有具有主動支撐功能的發電設備、智慧終端設備、深度再電氣化、多能互補融合技術、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技術等多個技術方向共同發力。
電網應隨機應變轉型升級
《意見》強調,要加強電力設備運維保障。現實中,變電站運維過程是由人直接參與的,變電站運維過程中面臨著設備數量多、巡視內容多、記錄填寫多的情況,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很難保證巡視質量的一致性。在面對隱患故障點時,運維人員常常會主觀地忽略隱患或發現隱患得不到及時解決,影響變電站供電質量。
因此,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與電力業務深度融合,為電網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保駕護航。例如,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研發的輸變電巡視圖像智能識別系統,助力電網巡檢從人工向智能轉變。
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計算及應用研究所工程師張強表示說:“電網中設備眾多、線路復雜,可能出現的問題也非常多。我們普通人遇到問題,可能都會直接上網在搜索引擎上找答案。那么電力設備知識計算及服務引擎,就相當于一個專為電網檢修人員設計的搜索引擎,所有操作問題都能在上面快速地檢索到解決辦法,極大提高了檢修工作的效率。”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楊志千認為,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發展,會給電網及發電企業帶來了諸多挑戰。他指出,“這些新能源高占比的電網挑戰,構網能力并不是越強越好。所謂構網和隨網組合一定是結合電力系統的穩定需求,根據適應增強電網強度、頻率支撐、黑啟動電力交易等不同維度的電網功能要求,提供對應的支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