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酒泉市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積極搶抓“雙碳”機遇,一體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全力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千億產業集群,酒泉已成為中國西部產業鏈最為完整、聚集效應最為明顯、實際產能最大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大基地。
一是提升新能源產業能級優結構。科學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堅持把新能源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攻點,促進新能源多業態融合,努力將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打造成“強工業”的重要支柱、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達到2202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85%;風電裝機1498萬千瓦,占全省的67%;光伏裝機683萬千瓦,占全省的38%;光熱21萬千瓦,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完成產值19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3%;培育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規上企業140戶,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的37%,改變了傳統石化產業在工業中占比過大的局面,新能源產業已成為酒泉健康工業結構構建的重要牽引和重要力量。
二是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聚集群。持續引大引強引頭部,招引落地各類新能源裝備制造規上企業37家,其中“三個500強”、行業頭部企業28家,總投資352.6億元。一以貫之延鏈補鏈,加快引進核心零部件龍頭企業,補齊缺失環節,上海電氣、中國一重、日月重工、南高齒等一批行業頭部落地投產,風電裝備已形成集發電機、齒輪箱、輪轂、底座、緊固件、塔筒、葉片、主機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具備年產1300萬千瓦整機制造能力。寶豐多晶硅一體化項目投產,補齊了硅料、拉晶、切片產業短板,凱盛大明光電背板和優質光伏玻璃、特變電工逆變器和浙江正泰、廣東歐昊、阿特斯電池片及組件投產,光伏全產業鏈成功實現了上下游貫通,年產能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蘇州青騏驥制氫裝備、平高集團電氣裝備制造和昆明電纜填補了氫能、電網裝備鏈條空白。南都電源、海博思創等儲能電芯成功落地,徹底消除了儲能產業的空白點,全市新能源六大產業鏈均有企業布局。同時,上海寰泰全釩液流電池、中能數科壓縮空氣儲能、中國天楹重力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在酒泉齊頭發展。率先在全省出臺《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意見》,破解單一儲能配置困局,全面推進共享儲能長足發展。
三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增活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新能源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依托清潔能源技術產業研究院、太陽能發電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電力)計量中心等一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成整機、葉片檢測、機艙總成、輪轂總成、齒輪箱檢測等8個實驗室。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組建由蘭州理工大學、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和園區13家重點企業共同參與的酒泉新能源技術學院,成立了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金風學院”“歐昊班”等訂單式教學,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堅持向改革要活力,成立檢驗檢測集團和研究院,推動新能源產品研發設計、咨詢認證、運維檢測、備品供應等業態快速發展,形成輻射西部的新能源生產性服務圈。
四是促進綠色轉型發展強動能。緊抓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機遇,千方百計拓寬電能就地消納渠道,以綠色電力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積極支持巨化集團高性能硅氟新材料、陜煤集團可降解材料、智匯格林低階煤分質利用等項目落地建設。實施綠色制造推進工程,率先推動玉門油田等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發揮油氣能源“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先后為玉門油田獎勵50萬千瓦新能源指標,大力推進23戶先進制造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企業申報,積極開展綠色園區創建,凝聚工業發展綠色動能,近年來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幅超過27%,累計節約標準煤7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2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