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風、光等新能源可以發電,如今在烏蘭察布,“空氣”也可以發電。
在三峽烏蘭察布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有一座占地65畝的10MW多源蓄熱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范電站。這里的廠房內外布置著眾多管道和容器,仿佛進入了化工廠。不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主任專業師謝寧寧告訴記者:“該儲能項目的儲釋過程只是一個物理過程,沒有化學反應,不產生電化學污染和二次碳排放,環境非常友好,是清潔環保的。”
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范項目現場
謝寧寧介紹:“近年來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很快,但這些發電方式受限于自然天氣條件,發電量不穩定,給電網安全運行和高品質電力輸出帶來很大挑戰。然而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儲能技術得以有效解決,大規模儲能技術可以把平時電站多發的電存起來,等到用電高峰時再釋放出來,在眾多儲能技術中,空氣儲能是一種具備大規模存儲能力、安全性強、環保性好的儲能方式。”
“空氣”怎么能發電呢?原來,空氣儲能分成兩個環節,儲能過程和釋能過程。在儲能時,通過壓縮機將空氣壓縮并進行存儲;釋能時,再將高壓空氣釋放驅動空氣透平做功發電。
2021年,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范項目啟動,同期還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重大專項的支持,該項目是在傳統空氣儲能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采用槽式太陽能光熱系統結合壓縮級間回熱和余電加熱形成蓄熱系統的多源輸入,實現了多能聯儲、多能聯供,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有望突破80%,將成為國際首座大型光熱復合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謝寧寧將它稱之為“超級綠色充電寶”。
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范項目槽式光熱鏡場
目前,這個“超級綠色充電寶”正在設備調試階段,并網后預計一天能發4萬度電,年發電量約1320萬度,相當于8000戶普通家庭的用電量,并且還能滿足生活熱水、空調供冷等日常生活所需。
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范項目,是三峽集團在新能源發展中奮力譜寫出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也映射出烏蘭察布在科技創新中勇于突破、善于探索的堅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