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三峽集團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主體工程已進入調試階段。據公開報道,工程團隊將力爭今年底完成調試,實現投產發電。
據悉,投產發電后,光熱儲能電站將作為基礎調節電源,與周邊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形成總裝機規模達70萬千瓦的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綠色電能。
如今,人類對清潔能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目前已知的清潔能源中,太陽能無疑是地球上可以開發的、儲量最多的可再生能源。與此同時,各國也紛紛抓緊對太陽能發電的研究。
那么,太陽能發電有哪些新進展?主要應用在哪些領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請看本期解讀。
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資料圖片
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定日鏡場。資料圖片
“雙塔一機”帶來新動力
所謂“雙塔一機”,指的是2個相鄰的吸熱塔和1臺汽輪發電機。
據公開報道,“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的主體部分是2個巨大的圓形陣列,每個陣列中心都有一個約200米高的吸熱塔。
塔下,近3萬塊的定日鏡使采光面積達80萬平方米。與常規的鏡片不同,這些定日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超白高清玻璃,反射效率可以達到94%。同時,這里的每一組鏡面都可以自由轉動,就像向日葵跟隨太陽轉,鏡面也追逐著太陽一天當中的運行軌跡,從而將太陽光聚集到吸熱塔中加熱熔鹽,帶動汽輪機發電。
這種獨特設計使得在同等邊界條件下,定日鏡場地的光學效率可提升約24%,大幅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和電站發電能力。
目前,該電站的主體工程已經進入調試階段。未來,“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不僅可以保證在有陽光時正常發電,還可以借助熔鹽將多余的太陽能儲存起來,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電力輸出。
這些熔鹽的沸點達600℃,可以在陽光充足時儲存多余熱量,太陽能不足時釋放熱量,具有儲熱時間長、響應速度快、輸出功率穩定等特點,調峰性能更優。這保證了光熱儲能電站能為電網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對提高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意義重大。
與傳統的單塔光熱儲能電站相比,這種“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的設計核心,在于其獨特的光熱轉換機制。這種設計不受裝機容量的限制,大幅提升了發電效率、發電量及儲能量,進而使該電站年發電量達到18億千瓦時。
以普通家庭為例,假設每個家庭月平均用電量為250千瓦時,那么,18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滿足約60萬個家庭1年的用電需求,并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53萬噸。
從能源發展角度看,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采用了光熱儲能技術,實現了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建設意義深遠——
首先,光熱儲能技術對解決以往太陽能發電的間歇性問題具有獨特優勢,為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提供了新技術路徑和解決方案。
其次,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增長,光熱儲能技術有望與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綠色發電方式互補,共同推動能源轉型。
再者,光熱儲能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積極作用。
不過,光熱儲能技術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從目前來看,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光熱儲能電站建設成本較高,未來想要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仍需降低成本。
綜合來看,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的建設,為推動光熱儲能技術的進步以及能源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我們期待今年底“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順利投產發電,也期待光熱儲能技術未來能有更多新的技術突破。
太陽能應用由來已久
地球上的生命自誕生以來,就主要依靠太陽提供的輻射能生產生活。
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嘗試在窗戶上安裝玻璃,利用溫室效應將熱能留在房間內,用于供暖和種植水果蔬菜。還有人借助陽光,將新鮮食物曬干脫水以便長期儲存。
據《夢溪筆談》記載,北宋科學家沈括當時已經發現了凹面鏡的聚光原理,清楚地論述了他所用的凹面鏡的焦距長度和焦點大小。歐洲文藝復興時,達·芬奇建議制造大型凹面鏡,利用聚集起來的陽光為工廠或鍋爐提供熱量。
不過,此時人們對太陽的主要認知和利用形式,還是以簡單集聚光和熱進而提供熱量為主,在能量轉化方面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
直到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依靠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人類逐漸開始學會將太陽能轉化為動能,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1839年,一次實驗中,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意外地發現,光線照射到某些材料上時會產生電流。后來,他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光生伏特效應”,即現代光伏效應的前身。
由此,人類開始邁上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新臺階。
20世紀初,隨著科技的進步,太陽能發電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恰賓、富勒和皮爾松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太陽能電池——單晶硅太陽能電池。這一成果標志著現代光伏發電技術的誕生。
光伏發電是一種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方式,是當前太陽能發電的主流技術。通過光伏發電技術,人們可以借助特定的半導體電子器件,吸收太陽輻射能,并將這些能量直接轉化成電能。
截至目前,光伏發電技術的應用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比如,太陽能無人值守微波中繼站、載波電話光伏系統、光伏電站、光伏應急電源等,都是依靠光伏發電技術來運行的。
與光伏發電相比,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另外一種形式——光熱發電,則顯得有些默默無聞。
上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社會開始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在此背景下,綠色無污染的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開始受到重視。
1980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業化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這標志著光熱發電技術進入了商業化階段。
太陽能光熱發電有兩種轉化方式:一種是將太陽熱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如利用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電離子發電等;另一種方式是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如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
光熱發電技術避免了光伏發電技術“即發即用”的缺點——夜間光線微弱,不足以激發光伏組件中的電子,因此光伏電站無法在晚上繼續發電;而光熱電站中的傳熱介質熔鹽,可以利用晴天時儲備下來的熱能,在夜晚和陰天繼續發電,這樣光熱電站就能實現晝夜連續發電,從而有效保證了供電的穩定性。
盡管默默無聞,但優點顯而易見。在所有清潔能源中,太陽能潛力最大;而在太陽能中,光熱發電和光熱儲能技術的潛力最大,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富礦區”。
清潔能源的未來之路
從太陽能路燈、太陽能道路交通系統,到太陽能通信基站,甚至太陽能汽車,如今,太陽能正逐步成為人類能源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世界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背景下,太陽能發電為應對能源安全與環境污染問題,甚至推動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之下,太陽能發電或將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更加智能。智能光伏發電是一種發展前景廣闊的太陽能發電技術,融合了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具有智能控制功能。同時,它可以提高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能效,實現對光伏電站的精細化管理,提高發電效率,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光伏與儲能技術的融合也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隨著電池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相結合,可以實現太陽能的連續供應和穩定輸出。這種融合不僅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也將為構建智能電網、推動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奠定基礎。
——成本更低。光熱儲能技術降低成本后,將會極大地帶動太陽能發電事業的發展。同時,隨著高效光伏材料的不斷研發應用,光伏發電技術近年來也在經歷著較大變化。從最初的硅基太陽能電池,到如今的單晶硅、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等,光伏材料的轉換效率不斷攀升,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其成本與使用門檻,使得太陽能更加普及和可靠。
伴隨著技術革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太陽能創新產品走進人們的視野。
太陽能窗戶。據悉,目前正在研制的太陽能窗戶,可以把透過窗戶照進室內的陽光轉換成電能,為千家萬戶供電。太陽能窗戶的材料是光伏玻璃,這種材料能夠捕捉太陽能,同時保持窗戶透明。雖然這項技術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其發展未來可期。
太陽能涂料。你能想象用一層涂料就能給房子供電嗎?科學家發現,從二氧化鈦礦物中提取的材料——鈣鈦礦,具備制造出液態太陽能電池的能力。而被稱為“噴涂太陽能電池”的鈣鈦礦涂料,未來一旦研發成功,就可以涂在建筑物表面,滿足建筑物的用電所需。
太空太陽能。據悉,不少科學家一直在致力于開發太空太陽能電池板,用來解決地球上的能源問題。太空中沒有云層、大氣層和夜晚,可以讓太陽能電池板不受限制地充分獲取光線,太空因此成為收集太陽能的理想場所。
太陽,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我們可以暢想一下未來,配備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發射到太空,可以收集大量的太陽輻射能,并通過微波或激光束將這些太陽輻射能傳回地球,為整座城市供電。陽光普照之下,地球必將迎來更加綠色的未來。
文章轉自《中國軍網-解放軍報》,原標題《光熱儲能:“太陽花”美麗綻放》,作者:趙陽泱,姚克,臧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