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的一處荒灘里,站立著兩萬多株銀色的“向日葵”,它們跟隨太陽轉動,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它們還有另一個名字:定日鏡。它們會把吸收的熱量反饋給吸熱塔,進行儲能,支持電站在夜晚繼續發電。
一排排定日鏡整齊排列在荒灘內(任靖攝)
這些定日鏡屬于金塔多能互補項目,為國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之一,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包含光熱裝機容量10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60萬千瓦。
所謂的“多能互補”即利用光伏發電的收益補貼光熱發電成本,不僅能夠發揮光熱發電并網友好、調節快速、儲熱連續、發電穩定的優點,還能通過“光熱+光伏”實現電站整體平價上網。
“我們利用儲能罐實現了9小時發電,即太陽落山的9小時里,設備也能利用儲存的熱量繼續運行,保證光熱電站能夠24小時發電。”中國綠發金塔多能互補項目經理趙斌告訴記者,這個項目還有兩大優勢,一是設置了低溫罐,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減少了后續運維人員的勞動強度。二是配備熔巖電加熱器為設備提供能源,減少了常規能源的使用,進而實現減排。
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底建成并網發電,年發電量15億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約45萬噸,二氧化碳減排約137萬噸。
類似的光熱、光電項目在金塔并不少見。金塔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北部邊緣,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3321小時,年太陽輻射量6400兆焦/平方米,日照百分率達75%,屬國家光熱資源分布一類地區,為大規模開發光電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塔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大力發展光電項目。“我們為這些項目提供不少政策支持,如低價租地、建設變電站等等。”金塔縣發展和改革局能源和項目建設服務中心主任王中兵告訴記者,為緩解新能源電力外送壓力,促進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金塔縣加快電網配套建設步伐,為新能源暢通外送通道。
截至目前,金塔縣已建成330千伏變電站4座、110千伏變電站9座,金塔750千伏輸變電工程計劃今年建成投運。在建和擬建新能源項目規模155萬千瓦,新能源累計并網裝機規模227.8萬千瓦。
金塔縣正全力向著“‘十五五’期末全縣新能源裝機總量新增1125萬千瓦以上,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集電源、電網、儲能、消納、外送為一體的綠色能源體系和現代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