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最大的線性菲涅爾“光熱+光伏”綜合項目于新疆哈密并網發電。相較傳統新能源發電項目,“光熱+光伏”的突出特點是具備發電調節能力,日間靠光伏、夜間則利用光熱模塊吸收的熱能發電,彌補了傳統光伏發電夜間乏力的缺點,是我國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一項重要階段性成果。而探索“光熱+光伏”的協同發展,是電力系統清潔化轉型過程中的有益嘗試,對于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光熱發電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隨著技術發展,各地已實現包括哈密線性菲涅爾項目、酒泉塔式光熱項目等多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并網。如前所言,與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發電在供電穩定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與火力發電相比,光熱發電的熱源更加環保,傳熱介質亦可循環利用,更符合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要求。
在電力系統清潔化轉型的背景下,光熱發電具有較大理論潛力。然而現實應用中,光熱裝機規模和發電貢獻短期內會比較受限,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在成本方面光熱發電相較于風電、光伏缺乏優勢。目前,風電和光伏發電產業已相對成熟,度電成本一般能夠控制在0.3元以內;而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一般超過0.7元,且先期投資要求更高。這意味著在缺少針對性補貼政策的情況下,光熱發電項目對資本的吸引力較小,可能會對其產業商業化和規模化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光熱發電項目有嚴格的地理條件限制。由于光熱發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太陽能直接輻射影響,因此設備往往需要建設在云層較少、氣候干燥且陽光充足的地區。同時,光熱發電系統通常需要較大的土地面積來部署鏡場,對場地平整度也有較高要求,進一步提高了選址難度和建設成本。
第三,光熱發電的技術特點與電力系統轉型的現實需求存在錯位。基于當前發電結構、產業成熟度及能源需求綜合研判,裝機總量大、發電量穩定的煤電仍會是短期內保障用電需求、維護電網穩定供應的主力,風電光伏電力會逐步接棒。在此背景下,影響電力系統轉型的主要瓶頸是新能源電力的消納問題。而光熱發電本質上是一種相對更可控和穩定的清潔能源,能夠補充夜間的新能源電力缺口,但無法直接儲存日間光伏的過剩電力。換言之,光熱發電無法替代電化學儲能和抽水蓄能的核心功能,因此難以承擔新能源消納的主要需求。退一步看,在跨日調峰調頻方面,光熱發電相比現有的成熟的煤電系統具有清潔性優勢,但成本更高。考慮到煤電系統可以借助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實現清潔化,光熱發電在短期內的商業價值相對有限。
綜上,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和現實困境,建議未來光熱發電發展建設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一是明確光熱發電技術定位。從技術特點和系統功能上看,在風電光伏持續發展的預期下,光熱發電或有潛力成為靈活電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峰調頻方面,光熱發電與靈活性改造后的煤電功能類似,與電化學儲能及抽水蓄能可實現功能互補。因此,在長期視角的經濟性測算上,疊加考慮碳中和目標壓力,應將“光熱發電成本”對標“煤電運行成本+CCUS成本”。將環境價值納入考量后,作為調峰角色的光熱發電的競爭力和重要性將會顯著提升。
二是加大政策傾斜,推動光熱發電產業展開長期布局。雖然目前光熱發電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度電成本較高。但多年來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兌現光熱發電的潛力,需要進行長期的布局和規劃。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光熱發電產業的政策傾斜,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完善上下游產業鏈,逐步提高設備國產化率和產能,最終實現發電成本的穩步降低。
三是立足地理優勢,持續建設“光熱+光伏”大基地。甘肅、青海等太陽輻射量高且地形平坦的地區,可考慮進一步擴大示范性項目的規模,建設“光熱+光伏”大基地。以商業模式較為成熟的光伏發電搭配光熱發電,在保障企業盈利的同時,以需求增長帶動國內光熱設備產能的增長,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在此基礎上,嘗試打造集風電、光伏、光熱發電以及電化學儲能于一體的綜合基地,探索多能互補的電力生產模式。(作者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