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規劃,到2030年,“光熱+”項目裝機達4000萬千瓦,投資金額超2100億元,預計協同產業鏈企業帶動社會投資15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1萬余個。
圖為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中廣核供圖)
傳統風光發電技術是推動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力量。但風光發電的波動、隨機、間歇等特性,也給電網的穩定運行帶來挑戰。
“光熱發電作為兼具發電與儲能功能的清潔能源技術,通過與光伏、風電一體化建設,可顯著提升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調度性,搭配熔鹽儲熱系統后,出力特性接近煤電,在調峰、調頻和黑啟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中廣核董事長楊長利說,“光熱+風光”的融合模式不僅能減少碳排放,更能為電網提供穩定基荷,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
中廣核光熱發電業務起步較早。2011年7月,公司就在青海德令哈這一光照資源富集和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圈定了青海試驗基地的場地,試驗內容囊括了槽式、菲涅爾、熔鹽儲熱等光熱技術路線。同年,中廣核申報了863計劃“太陽能槽式集熱發電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正式選定了槽式發電技術路線。
2013年,中廣核成立“國家能源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中心”,集產、學、研、用于一體,承擔光熱發電技術領域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四位一體”科研任務。依托中心建設,中廣核攻克了旋轉接頭、集熱器就地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形成自主可控的國產化裝備,構建了“技術研發-工程示范-產業協同”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2014年,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啟動建設。項目建設克服了青藏高原高海拔、氣候干燥、寒冷缺氧的自然條件,在沒有大規模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建設各方穩步推進進程,于2018年10月10日正式商業化投運,成為我國首批開工、建成的光熱示范項目之一,填補了我國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空白。
經過多年發展,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年上網電量已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1.41億千瓦時,接近設計年上網電量1.55億千瓦時。2024年,項目利用小時數達2824小時,完成了太陽能熱發電從科技創新示范到工程實證應用,再到產業化推廣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廣核的光熱探索并未止步于此。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廣核德令哈100萬千瓦光熱儲一體化項目、吉西基地魯固直流49萬千瓦風光熱儲一體化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
“中廣核正在加速推進青海、華北兩大光熱發電試驗基地建設,通過搭建大開口熔鹽槽中試平臺,支撐‘低成本、自主化、規模化、智能化、電網友好’的光熱型號研發。”楊長利說,中廣核在光熱領域已累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約600家企業共同發展,打造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國產化率達95%,推動玻璃、熔鹽、汽輪機等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并帶動光學、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新興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