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聚光太陽能發電潛力報告》,梳理了聚光太陽能發電(CSP)全價值鏈中創造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從而為政策制定提供相關決策支撐。
要點如下:
1、CSP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自1990年以來,CSP行業的發展呈現出穩步推進和多樣化特點。過去十余年,全球CSP裝機容量大幅增長,幾乎增長了四倍,從2010年的1.2吉瓦增至2020年的約6.4吉瓦,但近年來增長趨勢趨于平穩。如圖1所示。
圖1 2000-2023年全球聚光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單位:兆瓦)及發電量(單位:吉瓦時)
CSP行業早期發展較為緩慢,美國和西班牙是先行者,主要采用拋物槽式(PT)和塔式發電技術,早期努力為后續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奠定了基礎。如圖2所示。
圖2 1990-2023年不同技術類型的聚光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單位:兆瓦)
2、CSP行業就業潛力巨大
通過儲能和穩定電網,CSP可助力能源進口依賴型國家提升能源安全。2022年,CSP技術的從業人數約為8萬人。根據《巴黎協定》的1.5℃情景路徑,到2030年,全球CSP裝機容量需達到196.7吉瓦,到2050年需達到872.6吉瓦。這種擴張意味著到2030年累計投資將達到6570億美元,2030-2050年還需額外投資1.83萬億美元,CSP行業就業人數將從8萬人增至2030年的44.9萬人、2050年的76.7萬人。該行業有著巨大的就業增長潛力。通過對價值鏈主要環節的就業分布評估顯示,建設一座裝機容量為100兆瓦、配備10小時儲熱系統的CSP發電站,大約需要116萬人·天。然而,CSP價值鏈中勞動力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工程、采購和施工(EPC)部門(占46%)以及運營和維護(O&M)部門(占42%),而關鍵部件制造環節占比相對較小(9%)。CSP行業人員中很大一部分(79%)具備中低水平的技術技能,通常可以通過認證、職業培訓獲取,一些技能在化石能源發電廠中已經存在,隨著能源行業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為勞動力轉型也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種轉型不僅需要利用現有專業知識,還需對工人進行技能再培訓,以滿足CSP行業發展需求。
3、擴展CSP技術應用有望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CSP在多種場景均具有應用潛力,包括:①可在多種運行溫度下與儲熱(TES)系統實現便捷高效集成;②除發電外,該技術應用廣泛,涵蓋工藝熱生產以及各類熱化學和光化學過程;③具備高溫運行潛力,用于化學反應和太陽能燃料生產;④對有害或破壞環境的材料依賴程度極低;⑤技術知識和工業能力要求不高,便于各國自主部署。
4、可再生能源的經濟社會效益已成為推動CSP廣泛應用的核心因素
CSP行業需要制定扶持本地產業發展、鼓勵創新并讓社區參與其中的政策,確保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惠及更多人群,并為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IRENA提出支持CSP持續部署的相關建議,包括:
①制定明確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營造穩定且可預測的投資環境,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透率,部署可行的全面脫碳方案。
②明確本地制造比例并激勵國內采購,規定CSP項目中本地采購材料和勞動力的最低比例,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減免或其他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優先進行國內采購,從而促進工業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
③加強本土供應鏈建設,通過產業升級、技術援助、財政激勵和技術轉讓等支持,提高國內企業競爭力。
④提供針對性融資和投資激勵,進一步刺激CSP本土行業發展。
⑤鼓勵技術創新和研發,提供技術研發資金,培育創新生態系統,例如可借鑒中國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機制。
⑥促進技術轉讓和知識交流,推動本地產業跟上CSP技術的發展步伐,并與國際機構合作幫助提升本地勞動力技能水平。
⑦推動社區參與規劃和決策,從而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并確保利益得到公平分配。政府應建立咨詢機制,加強CSP行業收益和風險等宣傳,解決技能短缺,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