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達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中,一座因青藏公路而興的城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在風沙中慢慢生長。從原來“濃油重鹽”的化工重鎮,到如今新能源、新農業、新文旅交織的活力之城,格爾木正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奮力前行。光伏板鋪就“藍色海洋”,鹽堿地上崛起“枸杞綠洲”,昆侖山腳下文化秘境,讓這座戈壁小城正譜寫出一幅彩色發展圖景。
這是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三峽能源青豫直流二期一百兆瓦光熱工程。圖片均為新華社發(杜笑微攝)
“新能源”帶來經濟新動力
從格爾木市出發,沿著109國道一路向東,沒多遠就能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光伏板。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讓這里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是清潔能源開發。
格爾木市地勢平坦開闊,年平均日照小時數為3096.3小時,而且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完善的電網支撐,是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越來越多的能源公司看中這些優勢,選擇來格爾木發展光伏、光熱等新能源產業。
在戈壁深處的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三峽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熱工程的吸熱塔直插天際。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青海青豫直流光熱工程項目經理蔣軍勝介紹,作為國際領先的塔式聚光發電技術示范工程,這個項目配置12小時熔鹽儲能系統,可實現全天候穩定供電。項目年發電量預計達2.271億千瓦時,可滿足18.93萬戶家庭清潔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63萬噸,相當于人工造林18.86萬畝。
2月26日,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電源項目——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開工。這個裝機規模達1924萬千瓦的超級工程,建成后每年通過“青桂直流”特高壓線路向廣西輸送365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廣西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14%,將有效緩解廣西電力供需矛盾。
這是2025年4月15日拍攝的青海華電格爾木一期2×660兆瓦煤電項目建設現場(“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電源項目)
“清潔能源開發一直是格爾木發展的一個重點。”格爾木市副市長肖軍介紹,目前,新能源裝機1096.3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92.8%,占全州新能源總裝機44.6%,占全省新能源總裝機20.2%。
片片光伏板不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曾經風沙漫卷的不毛之地,也在光伏板下方煥發生機——上千畝牧草郁郁蔥蔥,滴灌管在沙地上編織著綠色脈絡。光伏板構筑的“遮陽矩陣”使光伏板下的地表溫度下降,水分蒸發量減少,讓“發電+治沙+農業”的立體開發模式從藍圖變為現實。
“我們正探索‘光伏+生態治理’新范式。”格爾木市能源局局長申杰山展開規劃圖,“未來3年,5萬畝沙化土地治理將與光伏開發同步推進,實現‘治理-開發-致富’的良性循環。”
光伏板陣列間,電站工作人員王建康輕觸剛破土的苜蓿嫩芽,說起這幾年的變化,不善言辭的他變得滔滔不絕:“過去每年春秋季節都有沙塵肆虐,而如今有了連片的光伏板,沙塵天氣也變成了‘難得一見’的景象。”
不僅是“植綠”,還有“造綠”。
格爾木市數據局局長顧慶初介紹,格爾木市地勢平坦開闊,年平均日照小時數超3000小時,平均太陽總輻射量在6800兆焦每平方米以上,而且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完善的電網支撐,是全國太陽能資源開發綜合條件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此外,格爾木氣候冷涼干燥,是理想的綠色智能算力發展地區之一。
有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發展綠色智能算力就變成了順勢而為。肖軍介紹,從格爾木昆侖云谷智算中心開始,格爾木將重點建設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訓練、數據存儲備份于一體的算力基礎設施,在柴達木盆地形成新能源應用端產業布局,推動清潔能源與算力深度融合,構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約的綠色算力走廊。
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