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本網記者Robin | 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6026查看 | 2014-01-09 13:59:00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據德國《明鏡周刊》1月7日報道,剛剛就任不久的德國新任政府此前曾表示將加快能源轉型,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德國也已經在這方面投入了數十億歐元資金。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本應該減少的煤炭發電量卻在2013年達到了自1990年以來的最高值。
《國際在線》引述上述報道稱,1990年德國的煤炭發電量為1771億千瓦時,當時很多前東德(DDR)的煤炭發電站還沒有停止使用。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煤炭發電量本應逐年減少,但現實情況是,2013年德國的褐煤發電量達到1620億千瓦時,創下自兩德統一以來的最高紀錄。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研究員迪克曼(Jochen Diekmann)表示,目前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25%。
CSPPLAZA曾在《光熱混合發電是傳統火電站減排之道》一文中指出,在可再生能源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的今天,從表面上看其似乎正開始與傳統火電形成正面競爭。但事實絕非如此,越來越多的證據開始證明,至少在當前甚至未來30~50年內,傳統火電都不應該成為可再生能源的取代對象,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供應在未來幾十年內還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其根本原因在于風電、光伏之類的新能源因其本質上的缺陷,并非可以承擔基礎負荷的電力來源,在晚間,光伏將停止供電,而對于電力市場而言,晚間一般正是社會用電的高峰期,此時又當如何?我們依然需要依靠傳統火電。
德國的實際情況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對于中國而言,風電、光伏的大規模棄風、棄光現象早已不是新聞,依賴這樣的不穩定電源滿足電力市場的持續性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傳統火電廠。而能夠盡可能地從根源上降低對傳統火電的需求的是利用可持續、穩定的可全天候供電的光熱發電技術,這一點不僅僅應該得到光熱發電業界的認同,更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