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本網記者Jason | 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7433查看 | 2015-12-30 16:31:00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12月初,我們下定了決心,不再坐等示范項目名單和電價,抓緊時間開建,以確保電站能夠在2017年底前建成投運。”12月26日,在青海博昱德令哈50MW槽式光熱發電項目開工奠基期間,成都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昱新能)董事長張生華在接受CSPPLAZA記者專訪時表示。
109個申報項目,究竟哪些是真正有決心、有信心去推進實施的?哪些是抱著投機心態去做的?張生華在一定程度上給出了答案。“如果沒有示范項目,如果沒有示范電價,我們這個項目難道就不做了嗎?我們照樣要做。”在糾結之時,張生華如是自問自答,這也促使他最終下定決心,開建該項目。
事實上,光熱發電作為一項技術和資本高度密集型的產業,即便電價落地,投資風險依然不容忽視。持投機心態的人可能玩得轉光伏,但幾乎沒有可能玩得轉光熱。想要做好一個光熱電站,除了需要資金和技術,更需要的是一種對光熱發電的熱衷與專注。

圖:博昱新能董事長張生華
60歲退休再創業
今年已68歲的張生華,可能是光熱發電產業最高齡的企業家,一位本應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帶領博昱新能,四年來全力樹立民營光熱企業的新標桿。
張生華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力學專業出身的他具有多年航空研發經驗。2008年,張生華在退休后創辦了他的第一個公司,主營風電電控系統;2011年,著眼于更具潛力和成長空間的光熱市場,張生華二次再創業——創辦了今天的博昱新能。
2011年,中國的光熱發電產業還處于萌芽期,對于復雜的光熱發電系統,選擇哪一個方向作為切入點進入這一市場是每個新進入者都必須考慮的問題。結合其在結構設計方面的專長,以及在控制系統方面的多年積淀,博昱新能選擇了以力學結構設計和控制系統設計為主的槽式集熱器支架作為重點開發方向。
“2012年,我們建設了一個10kW的槽式實驗系統,在這個小的實驗系統克服諸多困難終于發電后,我們深刻意識到光熱發電系統的復雜性。” 張生華回憶道,“我們做不了全部,必須找我們擅長的方向切入。”
創新槽式支架設計
2012年,在確立了公司的戰略方向定位后,博昱新能就開始加速槽式集熱器支架的研發和應用,至今,其在支架方面的研發已歷經四代產品更迭,積累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軟件著作權超過50項。最新的第四代支架采用了盡可能多的鉸接代替焊接的創新型設計方案,相較于傳統的槽式集熱器支架,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具有精度高、成本低、適合規模化量產、現場可免工裝安裝等特點。
張生華表示,“槽式集熱器實質上是一個大型的光學儀器。對于一個標準的12米長槽式集熱器,采用我們的這種支架設計,聚光精度完全可以滿足要求。”
走向光熱項目開發
2014年,青海青洽會期間,博昱新能走出四川,在青海德令哈布下一子,成立青海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青海博昱),主營光熱發電槽式集熱器的裝備制造。
但落地后,張生華發現光熱發電項目開發的進度整體低于預期,無市場可做。一方面,考慮到要盡快通過商業化電站驗證自身的產品和技術;另一方面,考慮到不能坐等市場。青海博昱在德令哈落下重子,規劃建設一個50MW級商業化光熱電站,這標志著博昱新能開始從單純的供應商向項目開發和光場EPC商轉型。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青海博昱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的前期手續進展迅速,從2014年12月底取得青海省發改委備案起,至今年10月份,其完成了包括環境評估、電網接入、土地征用等一系列前置審批,已然具備開工建設條件。
而為積累槽式集熱場的系統集成經驗,奠定商業化電站光場EPC的基礎,青海博昱于2015年5月到11月在其德令哈廠區內陸續建成了包含四個150米槽式集熱器陣列的一個600米完整示范回路,并成功投入實驗運行。至12月26日,在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后,青海博昱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正式開工建設。
“我們原計劃就是在今年的10月份開工的,但9月30日國家能源局關于示范項目的通知下發,我們就忙著申報,把開工的事就放下來了。申報完后,我們也很糾結,到底是等示范項目名單下來后看看有沒有我們的項目,還是繼續按原計劃往前走?后來我們反復想,如果沒有示范項目這件事,沒有電價要出臺的希望,我們還做不做?最終我們下定決心,不管能不能入選首批示范,不管能不能拿到電價支持,我們既然走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張生華進一步表示,“我們2011年開始做光熱,那個時候有什么?沒有政策、沒有電價,沒有市場,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我們都投入到這個行業。現在有希望了,可能給電價了,可能給政策了,這個時候你又不敢繼續投入了?非要等什么條件都具備了再投?那我們坐著干等嗎?這樣一來時間就都浪費了。”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勇氣,也在于張生華對光熱發電產業未來前景的看好。張生華相信,“政策出臺后,對那些實實在在建設光熱電站的,政府不但不會打擊你,相反會更加支持你的。一個50MW電站的建設期需要兩年,到你建成,政策肯定早就有了。只要你這個項目做得好,我想肯定能獲得支持。”
當然,對未明確電價即開建所存在的風險,張生華也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分析,等還是不等同樣存在風險,等就意味著公司要停止向前,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萬一沒有進入示范電站名單,我們又怎么辦?如果繼續等待,就難以保障2017年底建成投運。而如果我們現在開工,在建設期間等待電價及相關政策的完善,也是一種選擇。風險并不能全部規避,后一種選擇的風險是隨著時間逐漸減少的。風險與機遇并存,現在開工建設,不僅可以搶出半年的建設周期,使我們的技術盡快完善,還會讓企業占得先機,獲得快速發展。作為一個創業者,不僅要有抓住機遇的勇氣和決心,還要有成就事業的擔當和毅力。雖然當前在融資等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我相信這個通過我們的多方努力,是可以解決的。”
張生華的解決方案是,把這個項目做成一個開放性的平臺,主動吸納一些志同道合的、熱衷于光熱產業的企業一起來做。“我們選擇戰略合作方有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戰略發展眼光,對光熱發電是要做長期戰略投資,而非投機取利的;第二,都需要在該項目中投資并持有一定股份,組建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這些戰略合作方將成為該項目的聯合業主方,完成資本金的籌集,并深度參與項目的建設,其余的資金則通過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借貸方式解決。”
而對于示范項目的核定,張生華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何確定示范項目?最好的方案是把市場競爭機制充分引入,不要讓政府決定誰是示范電站,項目投資是企業行為,企業自擔風險,企業有能力就讓他上,干砸了是企業自己的事。政府只需要嚴把電站驗收關,拿出一定量的補貼資金即可。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比如,由政府來確定一個指標,如2016年必須動工,2017年必須發電,誰能做到就給誰電價,而現在的方案是,還沒“起跑”就先把勝利者給確定了,這是不公平的。應該制定一個規則,比如,2017年底并網是什么電價?2018年底并網又是什么電價?在此框架下,再設定一個電站驗收標準,企業就會抓緊時間來干。
中國光熱發電產業發展至今,即將迎來爆發,若干年后,我們會回想,到底是哪些力量在引領這個產業從寒冬走向暖春?那些躊躇不前,坐等政策、以單純的投機盈利為目的的力量絕非這個行業的引導性力量,這些力量正源自那些執著于光熱發電,不計眼前得失、勇于突破的人和企業。而這些人、這些企業的名字也終將被這個行業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