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電新聞網 | 0評論 | 5863查看 | 2016-04-18 14:04:00
作為一種較為節能環保的新能源電力產業,光熱發電由于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目前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不過這一局面很快將改變。3月中旬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支持光熱發電,將“實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納入“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重大工程名單。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五年國家將重點推進一批太陽能熱電站示范項目,打造若干個百萬千瓦級的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基地,到時將形成數千億元市場規模,2016年將成為光熱發電啟動元年,預計到2020年底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500萬千瓦。
成本高的局面將打破
除了受到利好政策支持,光熱發電在儲能、規模化、與常規能源協同、成本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望成為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潔能源技術之一。
但是目前相比較光伏風電而言,我國光熱電站建設成本卻“居高不下”,這也是眾多企業對光熱發電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
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偉表示,通過規模化,技術進步,規范運營,可以大幅度減少光熱發電電站投資建設以及運營成本。
華能在示范項目建設、技術研發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據了解,2010年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在國內就率先開展了直接產生蒸汽的光熱發電技術的研發,并在2012年10月30日華能南山電廠完成了1.5兆瓦太陽能熱發電科技示范項目投入運行,至今處于可進行并網發電運行的狀態。
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杜鳳麗認為,光熱發電成本下降時間還需要看國家對示范項目的啟動速度,如果近期批復了合理電價,大家有了建設電站的第一手經驗,應該在電站投入運行后的兩年內,價格就會發生變化。
國家能源局在前不久下發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光熱發電等領域的技術定型,繼續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太陽能熱發電新技術和新模式。
日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透露,考慮目前光熱產業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家能源局對單個項目規模等進行了合理的安排,最終梳理出將近100萬千瓦左右的項目作為初步示范項目。該名單近期有望正式公布。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陳錚認為,在一個行業剛起步的時候,成本高是不可避免的,光伏剛起步的時候也是近40元一瓦。國際上來看光熱發電電價已經降到15美分,美國將降到6美分左右。
而光熱示范工程電價為1.09~1.4元/瓦左右,如果后續大面積鋪開,對造價應該有比較大的影響,會快速下降。
數千億元市場蓄勢待發
近幾年來,全球光熱發電市場步入高速發展期,全球總計裝機容量的年均增長率接近50%。
從2015年全球光熱市場發展來看,光熱發電技術和應用市場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過渡,包括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都開始陸續推進光熱發電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
近年來,國內光熱發電行業發展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其發展前景依舊為業內看好。在“十三五”規劃中,從光熱發電裝機為10吉瓦,以1吉瓦示范電站有300億元的市場規模來測算,光熱發電將形成2000億~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相關專家對記者說,目前國內光熱發電主要集中在西北高寒地區,高寒地區一般對光熱發電技術的要求比較高,為了發揮光熱電站的最大效益,不但需要引進國外技術,也需要自主創新并研發具有我國特色的先進技術。
據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專家劉明義介紹,目前適宜在高寒地區運用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所要用到的反射鏡和集熱管都可以國產,并且槽式的成本也比以前降了一半多。未來隨著光熱發電產業的興起,設備的制造成本也在下降,將極大地帶動企業投身該行業的積極性。
據了解,目前我國光熱發電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0%,年供貨能力達到近1吉瓦,這表明我國光熱發電具有成長空間和競爭力。
“十三五”期間,伴隨著光熱行業各項扶持性政策的落實到位,以及光熱發電市場的不斷成熟完善,光熱發電將實現從“緩慢發展”到“集中發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