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風電和光伏,在利益集團的推動下,裝機規模超過了最初規劃的十倍。在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國家的同時,也給中央財政留下了超過3000億元的缺口。
2011年11月29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綜〔2011〕115號),拉開財政補貼大幕。
根據文件要求,明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包括兩部分,一是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二是依法向電力用戶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
財政補貼的初衷
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基金基本上由國家財政、生產企業和工商業用電大戶買單。這其中,風電和光伏所享有的電價補貼,占到了整個財政補貼的近90%。
國家設立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支持風電和光伏進入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為投資風電和光伏的公司分擔一部分成本,縮短其投資回收期。
然而令決策機構沒有想到的是,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成了風電和光伏產業的最大獲利蛋糕,也成為驅動風電和發電產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源動力。
補貼執行手段粗放
由于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執行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最初投資公司只要拿到項目,在投建之前就可以申請補貼,這給了很多公司投機的機會。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很多公司通過圈占項目瓜分補貼蛋糕,拿著路條就跟國家要錢。有的項目補貼下來了,項目還是半拉子工程,甚至出現了投資商拿到補貼跑路的現象。
可以說國家財政對風電和光伏補貼審核是相當寬松的,但是利益集團認為還遠遠不夠。認為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標準太低,于是經常組團通過多種渠道游說,希望進一步提高補貼標準。
補貼標準太高
從2011年到2016年,五年之間,可再生能源電價征收標準經過了6次提價,從最初的的電價附加征收標準0.8分/千瓦時,到2016年逐步提高至1.9分/kwh。
而對風電和光伏的補貼則是逐年增加,到2016年補貼高達0.9-0.98元每度電,如果算上地方補貼,合計補貼超過1.2,如果加上標桿電價,風電和光伏一度電合近1.7元。
此外,國家對于風電和光伏補貼的年限也是頂格的。同為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質發電補貼為15年,補貼標準為0.35;而風電和光伏補貼高達20年。
補貼造成產業暴漲
從2011年到2019年,國家為可再生能源補貼支出了4100多億元,即便是這樣國家財政還拖欠應付補貼3000多億,這其中風電和光伏分得了絕大部分的蛋糕。
根據數據統計,國家財政每年要給風電和光伏的補貼超過1000億元,如果按照20年補貼周期算,整個補貼周期內,如果補貼標準不變,國家要支付2萬億補貼。
高額補貼讓資本瘋狂,補貼政策出臺不到2年中國風電和光伏裝機就位居世界第一,到了2020年,風電和光伏裝機超過最初規劃的10倍,全球有近8成的新增裝機在中國。
國家再也補不起了
當初設立財政補貼是按照風電和光伏從2011年到2020年實現總計6000萬千瓦裝機規模標準設立的,然而令主管部門沒有想到的是,僅風電一年的裝機就超過了7000萬千瓦。
風電和光伏的極速擴張,結果導致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再也補不起了,不但補不起,而且還造成了3000多億的補貼缺口,國家財政在企業眼里成為了老賴。
風電和光伏產業的擴張,不但令世人咋舌,更讓主管部門體會到了資本的嗜血。同時我們不得不疑問,我們每年高達上千億的補貼,補貼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