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浙江獲獎企業系列訪談。今天走進的這一家企業,它是為煉鋼、冶金、垃圾焚燒等眾多領域生產鍋爐,而同時我們放眼全球的范圍來看,它也是產品種類最多的鍋爐生產企業。如今它順勢而為,是國家“30·60雙碳戰略”的有力推動者。今天我們就走進這一家企業,它就是杭鍋集團(西子潔能),同時我們有請到的嘉賓是杭鍋集團(西子潔能)的董事長王水福。
Q1:首先想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是一個什么車間?這是汽包生產車間,汽包在鍋爐的功能里面它承載什么樣的作用?
就是蒸汽。這里是在焊接,溫度200度,但它送出來還要保持一樣的溫度,所以這后面是保溫的,到這個溫度才可以燒,否則溫度不均勻,會燒出裂縫的。看著很粗大上,但很科學的,弄好以后還要X光拍照,看看是不是有缺陷,這很講究的。
這個鍋爐好像是很粗的,但里面很精細。管子里面有50公分厚,跟1毫米的鋼管焊接起來的。一臺鍋爐里面有4萬個焊口。這個管子有五六百公里長,都要焊起來。所以有時候寧愿慢一點,保溫、穩定很重要。
Q2:所以要保證焊接成功的話,對于質量的把控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自動化的技術,一個是人工,兩部分都要保證,對嗎?
另外它還有很多經驗在里面。畢竟杭鍋集團(西子潔能)已經有60多年歷史了,師傅帶徒弟。當然現在都數字化了,原來要靠人的,人的經驗傳遞。現在通過經驗,都是數字化傳承下來的。這個工人做了二十多年,三十幾年了。現在焊工的工資接近2萬元一個月,也是我們的“大熊貓”。
Q3:我們這一次獲得了浙江省政府質量獎,您覺得杭鍋(西子潔能)憑借它自身的哪些優勢,或者我們的實力體現在哪?
鍋爐也是特種行業,電梯也是特種行業,壓力容器也是特種行業,所以我們都是進入特種行業,對質量特別敏感。原來叫一個總工在管,所以他對工藝、產品、路線很熟的,這就要求在質量方面,你不是內行人去管就抓不到點子。
我們首先要在管理上面,讓員工思維方式上面,首先把質量放在第一位。特別現在我們的新大學生進來都進了車間,首先在質量部門,然后到設計部門,一大批人還要到用戶現場。鍋爐造在7層樓上面,這么高的上面,一只鍋爐,所以我們不可能在車間里面裝好,都是一個散件、部件出廠,包括出口,也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出口。假如安裝工不到現場,技術人員、設計人員沒有到過現場,他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所以我們都第一時間,現在包括博士生進來也要讓他去現場。
日本講究把最優秀的人放在現場,我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這樣過來以后你再到設計部門,到管理部門,就是內行人。
Q4:所以我們內部員工不斷地進行輪崗,見證著我們生產的產品,從生產過程到最后的組裝,也是讓大家從始至終都要保持一個質量的理念在里面,對嗎?
對,首先你要做好產品質量,你一個人的質量不行,那肯定不行的。首先把人的質量打造好,要有這個意識,要有這個習慣。我們希望質量成為一種習慣,要么不做,做就按照這個標準做。所以我們內部嚴謹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也是確保質量的一個關鍵前提。否則的話,核電的客戶、航空的客戶不會找你的。你有這樣一套管理方法在,我們C919大飛機一做,空客、波音就來找我,所以杭鍋(西子潔能)為什么能夠做到核電領域,就是這個道理,基本功最重要。
Q5:說到基本功,我看到展廳有很多的全國勞模,和工匠精神的這樣一些標桿人物。我們內部對于工匠的培養,以及對于他們的重視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培養工匠我們是花血本的。比方我去年搞了一個音樂廳,第一場請了上海交響音樂團,給我們179個勞模、工匠開了場音樂會,給他們奏音樂。但很多電焊工他結婚用過的西裝在老家,這里西裝都沒有,他認為這里就是打工。后來我們就給每個人一千元,你買件西裝。你這樣做以后會改變一個人的情操,不光改變一個電焊工的情操,你會影響你的子孫后代。
工匠比武我們連續十年了,我們現在有五六個全國勞模,今年我們又評上了一個中國技術能手,全國的技術能手,還有省級的、市級的能手很多很多。你首先要把產品做好。我認為人先培養好,人培養好了才有未來。現在他是電焊工,但現在很多電焊工是車間主任管生產,有時候比你大學生管得好了。所以我認為既然到這里,我們要用心培養他,給他賦能,給他學習機會,由內而外的讓大家都變為人人都是質量人,年年都是質量年。
Q6:這一次評選之后,專家對于我們未來提出哪些更加嚴苛的要求嗎?
那還是有要求的,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的,所以通過每次的評審,肯定會有露出很多問題,特別是在管理體系上面、理念上面,對用戶的一些要求理解不透的。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去評審,很多問題才能抓到點子,他是在你提供的基礎上面,你這么寫的,是不是這么做的,他要問到人的。
Q7:其實我們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全產業鏈需要上下游多個供應商一起來參與。我們自己對于產品的質量要求這么高,對于其他的供應商來說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其實抓好質量不光要抓好內部的,其實我們對供應商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都派年輕人,年輕力壯的、有文化、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幫助供應商賦能,幫助他成長。所以我們對供應商也是不斷的給他培訓,還有不斷的人去幫助他,在現場指導他。一是保持他的進度,另外保證他的質量。這次質量獎的評選當中,內部培訓把供應商也派來一起評比,我們有這個工藝,但供應商不按照你這個工藝在做,那會出問題的,那是絕對不允許的,但原來是時有發生的。所以我們現在派過去的人,整個概念很清楚的人,他會監控他,當然未來我想會更進一步。
Q8:我們采用這樣的方法之后,有哪些非常顯著的成效嗎?
關鍵是效益提升,比起之前,原來他拍腦袋明天給我交貨,其實他材料都沒配齊。但現在配沒配齊的話,我們完全在實時掌握。你答應明天能交貨,他看今天能不能交貨,下個禮拜交貨,把一個禮拜的流程都給你梳理好、清點好。當然我們也培養了供應商的精益制造管理能力,這點我們在奧的斯里面學到的,也是挺科學的。甚至于我們做到什么程度,資金實在不夠,我們通過金融融資幫供應商貸款,這樣就不要他(花)精力為貸款去奔跑。我們這里要交付,他要去貸款,所以我們對供應商也是全方位的服務,讓他安心的能夠把質量做好。所以真正質量抓好,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一句話。
Q9:聽說我們杭鍋集團(西子潔能),有一個XOS三輪驅動的高效管理體系。這三輪驅動是哪三個輪子的,能不能請您給我們解釋一下?
三輪驅動其實是一套系統,像精益制造一樣的一套管理系統,你要生產就按照這個系統,按照這個規矩做,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是一個方法論。另外企業可以復制,包括我們對供應商的服務,我們把這個標準移交給他,讓他按照這個標準做,也賦能
現在我們蒲惠智造,也有客戶要求這方面的賦能。所以XOS這套系統我們也不斷提升不斷完善,我們希望今后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準、質量的標準,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服務。明年我們需要爭取拿到中國質量獎,只有通過質量這個載體來管理我們,理清我們很多思路。
Q10:我們杭鍋(西子潔能)67年以來,我們從之前單一的鍋爐供貨商到現在發展為多個渠道、多個品類、多條線業務的綜合制造業,同時我們也是從單純的一個制造型企業,目前向制造加服務型企業進行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您覺得難嗎?
應該是比較難的,特別是原來我們都是傳統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現在往光伏、儲能方向發展,所以我們還是“兩條腿”走路。1955年最開始是在杭州的東坡路,后來1958年移到了艮山門外,叫東新路,也是一個“東”字。2000年更名為我們現在的名字杭鍋集團。杭鍋(西子潔能)最成功的(是)在這——蒸汽余熱鍋爐。
Q11:我想問一下我們當初是怎樣一個契機,從鍋爐轉到新能源的?
最早就是2011年,我在青海德令哈搞了一個新能源光熱儲能發電。這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航空需要,空客要求我們做零碳工廠,正好我們這里有這個技術,所以我們就進入了零碳領域。它這里應該很簡單的,每年的用電量不到500萬度電,但我們的屋頂上,光伏有530萬度電,它正好能滿足這個要求。所以我們每年的全生產周期就完全覆蓋掉了。但是有下雨天也有晚上的,這樣就靠儲能。時但現在我們在考慮能不能在這個地方,這個電我自己能消化,24小時能消化,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通過電廠以后,現在那邊用鹽專門轉化提煉,所以他們政府也希望我們做這個事情,不要用外面的電,送電過來也很麻煩,所以政府也希望用這個塔來延伸它的產業,發揮它的優勢。所以這個項目以后,明年也會建設135兆瓦的新電廠。
Q12:在您看來你做了這么多事,社會效益在哪里?
對“雙碳”是最大的貢獻。我們以前也是余熱鍋爐,不是用電的,是用余熱,煉鋼廠1000多度的高溫,把這種余熱一級一級回用到低溫回用,有好幾級。我們現在打算建成零碳電廠、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零碳鋼廠,都是高耗能大戶。鋼廠我們用零碳模式,我們的優勢更足了。本來余熱鍋爐就是我們的強項,假如這個也用起來
應該是零排放了。2017年搞了一個真正的50兆瓦光熱儲能發電,當初造好是全球第三座,中國第一座,效益也是很好的,跟浙江大學的金老師緊密合作的。
所以光伏、儲能,現在儲能真正發力的機會到了。光熱需要很大的地方,西部地區可以,最大好處就是光伏也要儲能。我們積累了十年儲能技術,所以我們跑在了時間前面。“30·60雙碳戰略”出臺之前,我們也儲備了十年。
Q13:杭鍋集團(西子潔能)未來有哪些發展戰略,可以和我們透露一下嗎?
總書記給我們“30·60雙碳戰略",還有四十年方向把好了,我們就朝著這個方向走,這叫質量穩定,一切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