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23年12月25日聯合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實施規則》(以下簡稱“《實施規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據悉,下一步將會陸續公布第一批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進一步完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功能,CCER板塊逐步完整。
對于《實施規則》的解讀,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近日專訪了曾參與過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制定、企業碳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以及企業(行業)碳排放核查指南編制等工作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處長于潔。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處長于潔
對比2012年前審核規則,新規有五大不同
于潔介紹,《實施規則》正文包含了七個部分的內容,規定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的依據、基本程序和通用要求,內容完備清晰。
于潔對比了2012年的CCER的審定與核查指南表示,新發布的《實施規則》對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的審定與核查流程進一步明確了規定,主要有以下五點值得關注:
首先,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根據本實施規則制定“實施細則”,并通過網站向社會公布,同時向市場監管局(國家認監委)備案后,與本規則配套使用;其次,《實施規則》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開展策略分析和風險分析,并制定審定方案和核查方案,與2012年CCER的審定與核查規則有所不同;第三,在《實施規則》中明確了現場(場所、樣地)數量要求,方法學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四,明確了審核時限。自公示項目設計文件或減排量核算報告公示之日起至出具審定/核查報告之日止,原則上不超過100天;最后,要求審定與核查機構應通過網站向社會公布審定與核查實施細則、收費標準、審定與核查報告及有關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規則》要求項目業主需準備詳細的委托資料,如項目設計文件、相關方法人證書等,確保項目符合《管理辦法》的要求。此外,項目業主需對審定與核查機構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觀察項作出回應,這不僅強化了項目業主的責任,也提高了項目的透明度;另外,審定與核查機構在《實施規則》框架下,需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確保審定與核查工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機構需對審定與核查結論的合規性、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得泄露項目業主的商業秘密。
為登記之前提供了重要的質量把控環節
2023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管理辦法》。根據《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生態環境部制定發布了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四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一系列重要配套制度文件也陸續公布,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規則(試行)》,其主要包含了總則、賬戶管理、登記、信息管理、監督管理和附則等內容。
于潔告訴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四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明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監測方法、審定與核查要點等,是指導特定領域內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指南》規定了相關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和要求、設計與實施流程及相關要求,進一步規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設計與實施;《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規定了減排量交易方式、交易時間、交易流程以及交易行為監督等具體規則。而本次《實施規則》的發布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在登記之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質量把控的環節。
于潔補充,審定與核查機構出具的審定與核查結果是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的基本依據。規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活動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本《實施規則》的發布有利于促進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核查結果的客觀、公正,保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