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18時25分,中國綠發金塔多能互補基地項目10萬千瓦光熱順利實現并網,項目從化鹽調試到并網發電僅用59天,創造了國內光熱項目調試速度新紀錄。
金塔多能互補基地項目包括10萬千瓦光熱和60萬千瓦光伏項目,其中光伏部分已于3月27日并網。項目全部并網投運后,預計年均可為電網輸送14.5億度清潔電力,可供約70萬戶家庭全年使用,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6萬噸。
作為國家第二批“沙戈荒”基地“光熱+”試點示范項目,金塔多能互補基地項目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突破:聚光集熱、儲換熱系統核心設備全面國產化,其設計可抵御高海拔與極寒氣候,配備先進數據系統與智能算法實現能效最大化,使得項目整體光熱轉換效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它不但能發揮光熱發電并網友好、調節快速、儲熱連續、發電穩定的優點,而且可以用光伏發電的收益補貼光熱發電成本,實現“光熱+光伏”電站整體平價上網,進一步提升項目整體生產效能和經濟效益。
金塔戈壁的氣候條件惡劣,白天炙熱的陽光將地表溫度烘烤至50攝氏度,夜間凜冽的寒風又將氣溫驟降至零下20攝氏度。沙塵暴來襲時,能見度驟降至不足10米,空氣中彌漫著粗糲的沙塵。
項目安全員李德鵬曾形容這片區域是“蒼茫無際的荒涼之地”。但是如今再談及最難忘的瞬間,他回憶說:“在金塔項目最難忘的就是所有同事們全力以赴保障330kV升壓站啟動和60萬千瓦光伏并網,公司領導帶領大家高效協作、夜以繼日,所有人員連續幾十小時奮戰在最前線,高度的精神集中讓大家忘記勞累,項目并網后看著大家充滿成就感的喜悅,我內心除了激動也有感動,有這樣的一群人何愁項目干不成。”
在項目負責人趙斌眼中,這片苦寒之地卻蘊藏著蓬勃生機。“正是這種極端環境,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項目團隊在建設中秉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在場站區內系統栽植胡楊、白楊、香槐等適生樹種,配套杏樹、桃樹等經濟作物,同步實施灌溉系統建設與土壤改良工程,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站在集熱塔下,趙斌望著遠方綿延的定日鏡感慨道:“原來這里只有風沙,而現在它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證明。”
據此前報道,該項目由金塔中光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采用“光熱+”的配置模式,包括光熱10萬千瓦,光伏60萬千瓦,其中光熱部分由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建設,并采用可勝技術自主研發的塔式熔鹽光熱發電技術,配置9小時熔鹽儲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