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青海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四地”建設戰略目標,正是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西州)量身定制的發展規劃藍圖。7月22日至24日,央廣網記者參加第22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青洽會)海西分會活動,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海西州鹽湖產業、清潔能源、文化旅游、農畜產業的發展變遷以及建設成就。
天闊云高,巴音水清。在德令哈,讓人流連忘返的不僅是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觀,還有一望無際的“光伏海洋”。在德令哈市郊區,一條全長24公里的光伏大道由東向西貫穿其中,一排排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將充足的光能轉化為“綠色電流”,源源不斷匯入電網;幾百公里外的茶卡鹽湖一側,一座座高大的風車高聳入云,巨大的葉輪隨風舞動,將風能轉化為電能送到千家萬戶。
茶卡鹽湖倒映出風力發電站(央廣網發樊永濤攝)
2020年12月31日,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兩座光伏電站的并網成功,標志著海西州電網新能源裝機達到1015萬千瓦。至此,海西地區正式邁入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在柴達木盆地復雜而獨特的自然環境中,曾經荒蕪的戈壁灘,如今竟成了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并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7月22日,本屆青洽會海西分會舉行“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研討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海西州清潔能源并網規模已達1015萬千瓦,占青海省的47.87%,累計實現發電量約589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已經初具規模。
這無疑是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征程中,海西州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
“南昆侖、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曾幾何時,這片遼闊的土地雖富含“寶藏”,卻始終以“荒蠻”示人。豐富的礦產資源,曾經是海西州發展工業的長期依托,然而,伴隨新一輪綠色產業革命的到來,培育新的增長點成為海西的新使命。
布局新能源產業,海西穩步推進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建設。聚焦科技創新,高效光伏發電新技術、太陽能光熱儲能發電技術、高海拔低風速風力發電技術加速研發應用,一系列高新技術項目落戶柴達木。
在德令哈,50兆瓦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內,高聳入云的吸熱塔,吸收著日照賦予的每一束能量。作為我國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之一,裝機容量50兆瓦,配置7小時熔鹽儲能系統,設計年發電量1.46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4.6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氣體約12.1萬噸。與之相毗鄰,2018年10月,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正式投運,項目驗證了“太陽能熱發電能夠克服其他可再生能源‘看天吃飯’的缺陷,實現連續24小時連續發電”的優勢和價值。
德令哈50兆瓦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央廣網發張海東攝)
圍繞產業鏈延伸,海西加快構建“裝備制造——新能源發電——負荷消納——向外輸出”產業鏈,青海明陽新能源高原型風機裝備項目、華匯化工機械風機塔筒制造項目、興明電力年產1萬噸電線電纜生產項目……一個個特色鮮明、配套緊密的新能源產業項目落地生根。而這背后,解決了當地部分就業問題,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在此次青洽會海西分會集中簽約中,共簽約項目30個,簽約金額93.9億元,主要涉及鹽湖化工、信息產業、商貿物流、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特色生物、文化旅游等領域。這其中,新能源領域簽約就達到了10個。
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展示區,一個名為“大柴旦100OMW源網荷儲(清潔供暖)項目”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悉,“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中,“荷”主要是指將燃煤等非清潔取暖方式改造電取暖后增加的用電負荷,海西州供暖面積2248萬平方米,燃煤等非清潔供暖面積約1067萬平方米,同時考慮青海省第二條直流特高壓建設以及其他新增負荷;“源”是清潔供暖配套的電源,“十四五”期間初步規劃電源規模約1100萬干瓦,其中,光伏950萬干瓦,風電150萬千瓦;“儲”主要以共享儲能示范、儲能試驗實證基地建設等方式,同步配置化學儲能;“網”主要推動電網公司進行網架結構的優化等,滿足清潔供暖和電源跨區調度等要求。同時,該基地還規劃了光伏發電新型技術、可再生能源制氫、光伏治沙等技術和實際應用。
據該項目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一期電源工程為大柴旦100萬干瓦源網荷儲(清潔供暖)光伏示范項目,項目位于大柴旦行委西北部的馬海新能源基地,總規模為100萬干瓦,配置10OMW/20OMWh的能,總投資約45億元,該電源項目將與大柴旦行委、大柴旦馬海村、天峻縣清潔供暖工程同步推進,大柴旦行委清潔供暖改造面積為58.32萬平方米,馬海村改造面積為2.1萬平方米,天峻縣改造面積為68.25萬平方米,計劃于2023年實現100%清潔供暖。
世界屋脊和深居內陸在地理環境,造就了海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地理形態,更造就了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土地資源。這里,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區的A類地區,且高于我國A類資源區的平均值,也是風能資源豐富區,且大部分區域屬于風能可利用區,全年風能可利用小時數達2200小時以上。目前,海西新能源項目建設可利用土地達10萬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項目用地僅占千分之一,建設規模化新能源發電基地用地條件遠遠高于青海其他地區。
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基礎。近年來,海西積極謀劃實施“多類型”新能源產業項目,新能源產業鏈基本形成,已實現海西州第一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基地構想,格爾木東出口、烏圖美仁、德令哈西出口等8個清潔能源發電基地初具規模,并網規模達1015萬千瓦,創造了全國光伏單體項目裝機容量第一、全國光伏發電最低價等銘刻在新能源發展里程碑上的佳績。
海西州副州長宋積晟表示,海西通過“領跑者”示范基地、光熱示范項目、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項目、特高壓配套電源項目等具有領先地位和示范意義的重點項目建設,已積累了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巨大的發展勢能,同時國家《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行動方案》,明晰了“十四五”海西州清潔能源產業建設的任務,“新能源+N”產業項目建設和技術,都可在海西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