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杭州盛大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光熱大會暨CSPPLAZA年會中,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出席會議并作主題演講《電力市場加速進化下光熱發電高質量發展路徑》,重點圍繞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歷程回顧、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進化和光熱發電高質量發展路徑等進行分享。
圖:吳吟
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歷程回顧
自本世紀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歷經三輪深化:
2002年,國務院發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5號文),啟動廠網分開與競價上網,初步構建了電力市場化體系框架;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9號文),推進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改革,建立輸配電價機制并放開售電側市場;
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促進電力資源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共享互濟和優化配置。
吳吟表示,我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以“漸進式突破”為特征,從打破壟斷到綠電轉型,逐步構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能源治理體系【詳見下圖】。
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進化
2024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就電力行業改革發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
吳吟稱,電力行業密集出臺的文件,既是落實雙碳目標積極行動,又是保障電力運行安全的具體措施;既是適應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需要,又是建立新型電力系統的需要;既是一場規則調整,又是相關主體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一系列密集出臺的政策,有的偏宏觀和方向性,有的側重執行和可操作性,但大多都圍繞一個主題——電力市場化,即運營好一個安全、高效、綠色、經濟的電力市場。
吳吟強調,其中最重要的文件是今年2月9日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136號)。
長期以來,我國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執行的是“燃煤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的固定電價模式。這一政策的實施,促進了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迅速擴張。截至2024年底,全國光伏與風電總裝機容量達14.07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2%。在國家政策引導和企業科技進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新能源發電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于燃煤標桿電價。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
吳吟表示,在此背景下出臺該文件的目的有四:
第一,推進新能源電力全面進入市場,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激勵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提高運營效率。
第三,保持存量項目的政策銜接,穩定增量項目收益預期。
第四,完善電力市場體系,確保新能源發展規劃目標實現。
吳吟詳細闡釋了136號文件中的重點機制——差價結算機制:存量項目在各省保障小時數范圍內的電量為機制電量,執行機制價格(按現行價格政策執行),保障存量項目政策銜接;增量項目通過競價,一定比例的電量(由各地按完成年度非水可再生能源權重需求確定)為機制電量,執行機制價格,穩定增量項目收益預期。對納入機制的電量,市場交易均價低于或高于機制電價的部分,由電網企業按規定開展差價結算。
吳吟表示,差價結算機制是在市場外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能夠充分體現光熱發電的市場價值。
那么企業如何貫徹落實136號文件?吳吟稱需做到以下幾點:
1.吃透文件精神。
2.加強市場調研。
3.提升技術水平。
4.優化項目管理。
5.推進多種經營。
6.加強風險防控。
光熱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光熱發電憑借其長時儲熱與快速調峰能力,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低碳能源體系的關鍵調節力量。吳吟指出,站在電力市場化加速進化的重要節點,需要以科技創新破解成本困局,以管理創新提高效率效益,以模式創新搶占市場先機,以制度創新完善政策生態,為建設美麗中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具體如下:
1.科技創新:突破低效率、高成本的困局
大力發展高效的集熱技術、長時儲熱技術、熔鹽——相變材料復合儲熱、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系統以及多能互補系統和智能控制系統。
2.管理創新:全方位推進數字化轉型
數字孿生:構建熱電聯產機組數字孿生模型,實時優化光熱生產與發電出力。
智能化管理:應用數字技術優化生產調度,實現設備狀態監測、能耗動態調控等。
人工智能的預測:利用機器學習預測電網負荷與風光出力,動態調整儲熱/發電策略。
綠電溯源:通過區塊鏈技術追蹤綠電來源,為光熱企業參與綠電交易提供可信數據。
3.模式創新:促進各類要素融合發展
多能互補集成:與光伏、風電、儲能等企業合作,打造“光熱+新能源”聯合體,提供冷、熱、電、氫等綜合能源服務,通過“光熱發電+綠氫”耦合,生成綠證+綠氫等多種產品;
區域能源網絡:建設分布式光熱項目,對接城市供熱管網或工業園區需求,形成“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
用戶側服務延伸:面向工商業用戶來推廣我們的蒸汽梯級利用,面向居民開發智慧供熱平臺提升用戶體驗以及用能效率。
4.制度創新:構建政策友好型生態
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國家重點專項,支持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大型化等研發,特別是可持續開發的600度級特高溫熱泵技術等等。
建立補償機制:對光熱發電機組實行容量電價+調峰補償組合機制。
深度綠電認證:將光熱發電納入綠電交易體系,對連續穩定運行超10小時的儲能型光熱電站頒發"深度綠電"認證,給予一定比例的溢價率上浮。
綠色金融支持:創新綠色信貸貼息機制,對光熱發電項目貸款給予基準利率貼息,并試點光熱資產REITs融資。
吳吟最后總結道:光熱發電不是光伏的替補,而是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調節器。光熱發電將以儲熱之“靜”,平衡風光之“動”,在電力市場進化中重塑能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