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中國產業促進會“錨定清潔能源高地,推進新型能源建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藏拉薩圓滿召開,論壇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儲能分會、浙江綠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西藏大學提供支持。
中電建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院熱電所所長徐燦君發表題為《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儲熱電項目技術創新破解高海拔新能源應用難題》的主旨報告,深入剖析了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儲熱電項目的技術創新路徑,展現了我國在高海拔、極端環境下新能源綜合利用的突破成果。
企業實力:深耕能源領域,賦能光熱發展
中電建中南院隸屬中國電建集團,作為中電建的成員企業,電建中南院具備行業領先地位,在儲能領域,中電建中南院業務覆蓋光熱、儲熱、蓄冷等多個方向,其在新能源綜合利用領域的技術積累已形成多場景覆蓋能力。
阿里項目概況:高海拔零碳供能的“雙兼顧”模式
報告詳細介紹,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儲項目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四川河鎮以南7公里處,海拔4300-4400米,是國內首個兼顧供暖與發電的光熱項目。項目以“光伏+熔鹽電加熱器”為核心技術路線,配備兩臺2.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總光伏容量205兆瓦,配套205兆瓦熔鹽電加熱器,通過兩組熔鹽罐實現儲熱,可滿足機組14小時滿發需求。
項目的核心任務是解決當地民生與能源雙重需求:在每年9月28日至次年5月23日的238天采暖季,為阿里獅泉河鎮150萬平方米區域提供綠色供暖;同時為電網提供電力支撐。為保障極端環境下的穩定運行,項目同步建設換熱首站、備用熱源及10公里供熱管網。
截至目前,項目主廠房已經封頂,蒸汽發生系統設備就位,汽輪機完成吊裝,換熱首站進入施工階段,計劃年內實現居民供暖目標。
1.弱電網下的系統穩定與新能源消納技術
徐燦君表示阿里電網僅依靠一條1200-1300公里的220千伏線路與外界連接,最大輸送能力約20萬千瓦,難以滿足光伏大規模并網需求。項目創新采用“異步互聯”技術架構,將儲能裝置、汽輪發電機組與直接并網設備組成內部電網,通過熔鹽電加熱器快速調節功率、儲能裝置穩定電壓、汽輪機提升短路容量,顯著提升光伏消納能力——從項目建設前的78兆瓦提升至143兆瓦,增幅達65兆瓦。
2.200兆瓦級高溫熔鹽電加熱器系統集成
徐燦君指出作為全球首例200兆瓦級高溫熔鹽電加熱器集群,項目面臨光伏功率波動(1分鐘內允許波動10%)對設備安全的挑戰。通過三項創新實現穩定運行:
(1)采用多物理場模擬技術優化熔鹽流動,確保加熱均勻性與效率;
(2)配置毫秒級響應電器元件,精準跟隨光伏功率波動;
(3)創新分區與流量平衡設計,將21組加熱器分為4個區域,通過阻力平衡分析與預調節,保證各組流量均衡,同時預留冗余流量應對突發功率變化。
3.供暖與發電雙冗余熱力系統
為實現99.6%的綠色供暖保證率,項目設計了雙冗余的蒸汽系統:90噸/小時專用供暖蒸汽系統與174噸/小時用于發電的蒸汽系統,后者通過抽汽減壓可補充供暖,形成雙重保障。同時配備360立方米柴油儲罐及補熱爐應對極端天氣,如果結合項目一期15兆瓦光伏補充,可實現全采暖季100%綠色供能。經模擬,項目全年發電量可達6000萬千瓦時,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約1300小時。
4.全站一體化綜合能源調控
搭建涵蓋光伏、儲能、汽輪機組、負荷側的綜合能源調控架構,通過功率預測與經濟性模型,在保障系統頻率、電壓穩定的前提下,優化能量分配。該系統整合多維度數據,實現光伏直供、熔鹽儲熱、汽輪發電的智能調配,為項目經濟效益最大化提供支撐。
徐燦君表示,阿里項目的技術探索為高海拔、弱電網地區的新能源綜合利用提供了具有行業領先的解決方案。未來,電建中南院將持續深耕光熱與儲能技術創新,為“雙碳”目標下的新型能源系統轉型貢獻更多實踐經驗。